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论文--世界经济史论文

新经济史视角下的社会结构演进、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选题背景第11-18页
     ·近代中西文明分岔的根源探析第11-13页
     ·现有文献对长期经济增长解释的缺陷第13-16页
     ·新经济史学派对本问题的解释第16-18页
   ·研究对象、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18-24页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界定第18-21页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第21-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24-2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6-41页
   ·从文化角度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解释第26-28页
   ·从技术角度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解释第28-32页
   ·从制度角度探索经济增长机制的文献第32-37页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第32-34页
     ·制度变迁内生化的国家视角分析文献第34-36页
     ·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互动的文献综述第36-37页
   ·社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第37-39页
   ·本文的新经济史分析视角第39-41页
第三章 西欧经济史上的变革与长期经济增长——历史演进、假设与检验第41-68页
   ·西欧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第41-43页
   ·西欧制度演进的基本结构第43-48页
     ·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第43-44页
     ·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双重作用第44-46页
     ·初始制度禀赋、社会结构变革与国家行为演变第46-48页
   ·西欧经济史上结构变革与长期经济增长的检验第48-66页
     ·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第48-49页
     ·法国近代以来的结构性对抗、宪政改革及其绩效表现第49-54页
     ·荷兰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变革、制度演进与经济增长实绩第54-60页
     ·英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演进、宪政制度变迁与工业革命的产生第60-66页
   ·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中世纪中西方制度比较研究第68-82页
   ·中西方基本制度禀赋比较第68-73页
     ·基本经济制度禀赋比较第68-71页
     ·基本政治制度禀赋比较第71-72页
     ·意识形态禀赋比较第72-73页
   ·中西方制度结构比较第73-77页
     ·基本制度在制度结构中的匹配性比较第73-75页
     ·基本制度在制度结构中的独立性比较第75-77页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第77-80页
     ·社会结构演进的比较第77-78页
     ·不同社会结构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比较第78-80页
   ·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基于西欧经济史的历史假设对中国长期经济表现的经验性解释第82-118页
   ·初始制度禀赋及其绩效表现第82-86页
     ·中央集权制度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第82-84页
     ·中央集权制度造成近代以来国家的衰落第84-86页
   ·明代社会民间贸易勃兴、制度冲突与经济绩效表现第86-93页
     ·集权制度、朝贡贸易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第86-88页
     ·国家与商人之间的博弈与制度冲突第88-93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国家制度演变及其经济表现第93-103页
     ·清代前中期相关利益主体的制度博弈与经济绩效表现第93-98页
     ·清代晚期国家力量衰落与帝国统治的瓦解第98-101页
     ·民国时期国家职能进一步弱化及其后果第101-103页
   ·1949-1978年的国家垄断型社会结构与经济绩效表现第103-109页
     ·建国以后国家职能的根本转变成为推动现代化的组织保证第103-107页
     ·国家产权垄断造成计划体制后期经济的困境第107-109页
   ·1978年以来社会结构演进、制度变迁及其表现第109-116页
     ·1978年以来改革的纵深推进及其绩效表现第109-112页
     ·政府的有限保护、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绩效——以温州商会为例第112-116页
   ·小结第116-118页
第六章 建构和完善社会结构实现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第118-129页
   ·社会结构转型的意义及现状第118-120页
     ·社会结构转型成为实现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第118-119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对社会结构分化的影响第119-120页
   ·市民社会的发展成为破解社会二重结构困境的切入点第120-123页
     ·市民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第121-122页
     ·建构市民社会的可能性第122-123页
   ·建构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措施第123-129页
     ·国家的外生推进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内生演进相结合第123-127页
     ·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演进与良性发展第127-129页
结论第129-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作者简介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下一篇:中国式分权、政府竞争与经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