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缓冲器简介 | 第10-15页 |
1.1.1 缓冲器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 | 第10-12页 |
1.1.2 缓冲器的分类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缓冲器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缓冲器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缓冲器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新型节流芯轴式液气缓冲器 | 第20-29页 |
2.1 常见的液气缓冲器简介 | 第20-22页 |
2.1.1 皮囊式液气缓冲器 | 第20页 |
2.1.2 多孔式液气缓冲器 | 第20-21页 |
2.1.3 节流芯轴式液气缓冲器 | 第21-22页 |
2.2 液气缓冲器的工作原理简介 | 第22-23页 |
2.3 新型液气缓冲器的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2.3.1 新型阻尼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2.3.2 气腔结构 | 第24页 |
2.4 液气缓冲器的计算模型分析 | 第24-25页 |
2.5 液气缓冲器的发展与应用 | 第25-29页 |
2.5.1 纺织行业的应用 | 第25-26页 |
2.5.2 汽车上的应用 | 第26页 |
2.5.3 飞机上的应用 | 第26-27页 |
2.5.4 铁道车辆上的应用 | 第27-29页 |
3 新型液气缓冲器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计算 | 第29-46页 |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第29-38页 |
3.1.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 第29-31页 |
3.1.2 湍流理论 | 第31-34页 |
3.1.3 动网格模型与UDF概述 | 第34-36页 |
3.1.4 CFD软件介绍 | 第36-38页 |
3.2 仿真计算的前期处理 | 第38-42页 |
3.2.1 建模的假设 | 第39页 |
3.2.2 模型简化与建立 | 第39-41页 |
3.2.3 网格模型的生成 | 第41-42页 |
3.3 计算模型的设置 | 第42-44页 |
3.3.1 求解器的选择 | 第42页 |
3.3.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42-43页 |
3.3.3 算法和离散格式的选择 | 第43页 |
3.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3页 |
3.3.5 动网格模型的设置 | 第43-44页 |
3.4 仿真计算过程 | 第44-46页 |
4 新型液气缓冲器模拟仿真分析 | 第46-54页 |
4.1 新型缓冲器的仿真模拟分析 | 第46-48页 |
4.1.1 内部流场的分布云图及分析 | 第46-47页 |
4.1.2 缓冲特性曲线及分析 | 第47-48页 |
4.2 液气缓冲器缓冲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48-54页 |
4.2.1 缓冲间隙对缓冲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4.2.2 节流轴形状对缓冲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4.2.3 冲击速度对缓冲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51-53页 |
4.2.4 仿真结果总结 | 第53-54页 |
5 液气缓冲器的试验研究 | 第54-61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54页 |
5.2 缓冲器试验简介 | 第54-56页 |
5.2.1 实验台的组成 | 第54-56页 |
5.2.2 试验主要内容 | 第56页 |
5.3 各不同工况下缓冲性能的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5.3.1 新型液气缓冲器的静态性能实验 | 第56-57页 |
5.3.2 新型液气缓冲器的动态性能实验 | 第57-58页 |
5.3.3 冲击速度对缓冲器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5 试验总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 控制冲击边界4的UDF文件moving.c程序内容 | 第66-67页 |
附录B 控制柱塞边界1的UDF文件valve.c程序内容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