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标识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商业标识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6-28页 |
2.1 商业标识的基本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6-20页 |
2.1.1 商业标识的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2.1.2 商业标识的法律特征 | 第18-20页 |
2.2 商业标识的基本类别 | 第20-23页 |
2.2.1 商标 | 第20-21页 |
2.2.2 商号 | 第21页 |
2.2.3 地理标志 | 第21页 |
2.2.4 域名 | 第21-22页 |
2.2.5 商业外观 | 第22页 |
2.2.6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 | 第22-23页 |
2.2.7 特殊标志 | 第23页 |
2.2.8 其他商业标识 | 第23页 |
2.3 商业标识侵权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23-26页 |
2.3.1 侵权行为产生的内部原因 | 第24-26页 |
2.3.2 侵权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 | 第26页 |
2.4 完善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3 我国商业标识保护的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28-37页 |
3.1 各类商业标识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28-29页 |
3.2 商业标识保护的典型案例 | 第29-32页 |
3.2.1 典型案例一:商业标识权利冲突案件 | 第29-31页 |
3.2.2 典型案例二:商业标识侵权案件 | 第31-32页 |
3.3 商业标识法律规制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3.4 我国法律对商业标识权益的规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4.1 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存在不足 | 第33-34页 |
3.4.2 缺乏调整商业标识权力冲突的规范 | 第34-37页 |
4 国外商业标识保护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7-45页 |
4.1 法国的商业标识保护制度 | 第37页 |
4.2 德国的商业标识保护制度 | 第37-39页 |
4.3 美国的商业标识保护制度 | 第39页 |
4.4 加拿大的商业标识保护制度 | 第39-40页 |
4.5 国际公约中商业标识的保护制度 | 第40-41页 |
4.6 各国商业标志保护制度的利弊分析和立法借鉴 | 第41-45页 |
4.6.1 分析各国商业标识保护制度的利弊 | 第41-43页 |
4.6.2 各国商业标识保护立法之借鉴 | 第43-45页 |
5 完善我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45-52页 |
5.1 确立商业标识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5.1.1 “在先原则”的确立 | 第45-46页 |
5.1.2 “知名度原则”的确立 | 第46-47页 |
5.2 “一般条款”的完善 | 第47-48页 |
5.2.1 扩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外延范围 | 第47页 |
5.2.2 “一般条款”的适用范围应扩大 | 第47-48页 |
5.3 设置例外条款 | 第48-50页 |
5.3.1 合理使用通用名称和常用标识 | 第49页 |
5.3.2 商业标识的在先使用 | 第49-50页 |
5.3.3 商品外观与功能的正常体现 | 第50页 |
5.4 完善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