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1-12页 |
1.2.1 国外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1-12页 |
1.2.2 国内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2页 |
1.3 低电压穿越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2-13页 |
1.4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机型 | 第13-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 第17-39页 |
2.1 风力机运行原理及数学模型 | 第17-20页 |
2.1.1 风能的计算 | 第17页 |
2.1.2 贝兹理论 | 第17-19页 |
2.1.3 风力机的特性系数 | 第19-20页 |
2.1.4 风力机的数学模型 | 第20页 |
2.2 机侧变流器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 第20-30页 |
2.2.1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0-25页 |
2.2.2 机侧控制策略 | 第25-26页 |
2.2.3 PI参数计算方法 | 第26-30页 |
2.3 网侧变流器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 第30-38页 |
2.3.1 直流环节 | 第30-31页 |
2.3.2 网侧变流器数学模型 | 第31-34页 |
2.3.3 网侧控制策略 | 第34-36页 |
2.3.4 PI参数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仿真 | 第39-53页 |
3.1 风力机仿真模型 | 第39-42页 |
3.1.1 风力机特性分析 | 第39-41页 |
3.1.2 风力机建模 | 第41-42页 |
3.2 机侧控制器仿真模型 | 第42-44页 |
3.2.1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参数选择 | 第42-43页 |
3.2.2 机侧控制器建模 | 第43-44页 |
3.3 网侧控制器仿真模型 | 第44-46页 |
3.3.1 交流侧电感和直流侧电容参数选择 | 第44-45页 |
3.3.2 网侧控制器建模 | 第45-46页 |
3.4 系统整体仿真模型 | 第46页 |
3.5 仿真分析 | 第46-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电网电压对称跌落时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 第53-75页 |
4.1 电网电压跌落描述 | 第53-54页 |
4.2 电压跌落响应特性分析 | 第54-59页 |
4.2.1 中间直流环节跌落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4.2.2 网侧变流器跌落特性分析 | 第55-56页 |
4.2.3 风电系统跌落特性仿真 | 第56-59页 |
4.3 低电压穿越技术分析 | 第59页 |
4.4 直流侧保护 | 第59-71页 |
4.4.1 直流侧保护电路方案分析 | 第59-61页 |
4.4.2 基于耗能Crowbar保护电路的方案 | 第61-68页 |
4.4.3 基于储能Crowbar保护电路的方案 | 第68-71页 |
4.5 网侧变流器无功补偿理论 | 第71-72页 |
4.6 其他辅助策略 | 第72-73页 |
4.6.1 桨距角控制 | 第72页 |
4.6.2 叶尖速比控制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电网电压不对称跌落时直流母线电压的控制 | 第75-81页 |
5.1 电网电压不对称跌落时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分析 | 第75-77页 |
5.2 电网正负序电压分别定向矢量控制 | 第77-79页 |
5.3 直流侧能量释放电路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