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词及其英汉对照 | 第7-13页 |
1 前言 | 第13-20页 |
1.1 稻瘟病抗病基因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 稻瘟病抗病基因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植物抗病基因与病原菌无毒基因特异性互作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1 直接互作模式 | 第14-15页 |
1.3.2 间接互作模式 | 第15-16页 |
1.3.3 转录调控模式 | 第16页 |
1.4 基因对基因互作的主要研究技术 | 第16-18页 |
1.4.1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6-17页 |
1.4.2 GST Pull-down蛋白质体外结合技术 | 第17页 |
1.4.3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 | 第17-18页 |
1.4.4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 第18页 |
1.5 植物蛋白磷酸化的研究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菌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亚细胞定位实验 | 第21-22页 |
2.2.2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 第22页 |
2.2.3 GST Pull-down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 | 第22页 |
2.2.4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实验 | 第22-23页 |
2.2.5 Y2H实验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Pib、AvrPib及ABIP1的功能分析 | 第24-26页 |
3.1.1 Pib的功能分析 | 第24-25页 |
3.1.2 AvrPib的功能分析 | 第25-26页 |
3.1.3 ABIP1的功能分析 | 第26页 |
3.2 AvrPib与Pib之间的互作分析 | 第26-28页 |
3.2.1 AvrPib信号肽与Pib的体内互作 | 第26-27页 |
3.2.2 AvrPib信号肽与Pib的体外互作 | 第27-28页 |
3.2.3 烟草瞬时表达系统检测AvrPib与Pib的互作 | 第28页 |
3.3 ABIP1与Pib之间的互作分析 | 第28-31页 |
3.3.1 ABIP1与Pib的体内互作 | 第28-30页 |
3.3.2 烟草瞬时表达系统检测ABIP1与Pib的互作 | 第30-31页 |
3.4 ABIP1与AvrPib的互作分析 | 第31-34页 |
3.4.1 ABIP1与AvrPib的体内互作 | 第31-32页 |
3.4.2 ABIP1与AvrPib的体外互作 | 第32-33页 |
3.4.3 烟草瞬时表达系统检测ABIP1与AvrPib的互作 | 第33-34页 |
3.5 烟草瞬时表达系统检测Pib、AvrPib及ABIP1三者之间的互作 | 第34-35页 |
3.6 ABIP1磷酸化突变体与AvrPib的互作 | 第35-39页 |
3.6.1 ABIP1磷酸化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 | 第35-36页 |
3.6.2 ABIP1磷酸化突变体与AvrPib信号肽的体外互作 | 第36-37页 |
3.6.3 ABIP1磷酸化突变体与AvrPib信号肽的体内互作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3页 |
4.1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4.2 无毒基因的信号肽在基因对基因互作中的作用 | 第40-41页 |
4.3 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的互作模式 | 第41页 |
4.4 ABIP1的特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模式 | 第41-42页 |
4.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2页 |
4.6 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附录 | 第52-71页 |
附录A:实验方法 | 第52-62页 |
附录B:本研究所用引物总表 | 第62-67页 |
附录C:烟草瞬时表达注射反应总表 | 第67-69页 |
附录D:本研究所构建载体总表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