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幽默现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述要 | 第10-1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理论方法 | 第11页 |
| ·本研究的概念界说 | 第11-13页 |
| ·幽默的定义 | 第11-12页 |
| ·幽默的分类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言语幽默的语言构成形式 | 第13-32页 |
| ·幽默的语音构成形式 | 第13-17页 |
| ·谐音的运用 | 第13-14页 |
| ·仿拟语音的运用 | 第14-15页 |
| ·别致的译音 | 第15页 |
| ·重音与停顿 | 第15-17页 |
| ·错误的读音 | 第17页 |
| ·幽默的词汇构成形式 | 第17-24页 |
| ·语素换序 | 第18-20页 |
| ·词语的拆分与合并 | 第20-21页 |
| ·大词小用 | 第21-22页 |
| ·旧词新解与望文生义 | 第22页 |
| ·词语的借用 | 第22-23页 |
| ·词语的仿似 | 第23-24页 |
| ·幽默的句法构成形式 | 第24-27页 |
| ·句法歧义 | 第24-27页 |
| ·偏正结构 | 第24-25页 |
| ·中补结构 | 第25页 |
| ·句法层面的异序 | 第25-26页 |
| ·句法层面的歧义 | 第26-27页 |
| ·句法的停顿 | 第27页 |
| ·幽默的汉字表达形式 | 第27-30页 |
| ·通过汉字的结构特征 | 第27-29页 |
| ·增减析字 | 第28页 |
| ·离合析字 | 第28页 |
| ·断取析字 | 第28-29页 |
| ·颠倒移位 | 第29页 |
| ·飞白 | 第29页 |
| ·通过汉字的外形与意义 | 第29-30页 |
| ·幽默中修辞的运用 | 第30-32页 |
| ·比喻 | 第30页 |
| ·比拟 | 第30-31页 |
| ·夸张 | 第31页 |
| ·借代 | 第31-32页 |
| ·双关 | 第32页 |
| ·对比 | 第32页 |
| 第三章 幽默的语用分析 | 第32-43页 |
| ·幽默与前提 | 第33-35页 |
| ·前提的合适性 | 第33-34页 |
| ·前提的共识性 | 第34-35页 |
| ·前提的可撤销性 | 第35页 |
| ·幽默与指示语 | 第35-36页 |
| ·幽默与三大语用背景理论 | 第36-43页 |
| ·合作原则 | 第36-40页 |
| ·数量准则 | 第37页 |
| ·质量准则 | 第37-38页 |
| ·关联准则 | 第38-39页 |
| ·方式准则 | 第39-40页 |
| ·礼貌原则 | 第40-42页 |
| ·言语行为理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幽默的语义分析 | 第43-54页 |
| ·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 | 第44-45页 |
| ·“脚本”的概念 | 第44页 |
| ·幽默与脚本理论 | 第44-45页 |
| ·语义分析中的歧义因素 | 第45-47页 |
| ·语义双关 | 第45-47页 |
| ·语义别解 | 第47页 |
| ·语义分析中的语境因素 | 第47-54页 |
| ·“语境”与“认知语境”的概念 | 第47-48页 |
| ·认知语境的特征 | 第48-49页 |
| ·幽默与语境 | 第49-54页 |
| ·语境对幽默效果的制约性 | 第50-52页 |
| ·语境对幽默言语构成形式的制约性 | 第52-53页 |
| ·语境的动态性与建构性对幽默的影响 | 第53页 |
| ·语境的互文性对幽默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第五章:结论 | 第54-56页 |
|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创新点 | 第54-55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其它参考来源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