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国外对家园共育的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对家园共育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3 文献评论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家园共育 | 第20页 |
2.1.2 积极互动策略 | 第20-21页 |
2.1.3 森林学校 | 第21-22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2.2.1 社会互动理论 | 第22页 |
2.2.2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22-25页 |
第3章 家园共育的现状 | 第25-41页 |
3.1 共育现状的调研背景 | 第25-26页 |
3.1.1 问卷对象的背景 | 第25页 |
3.1.2 访谈对象的背景 | 第25-26页 |
3.2 家园共育的共同关注点 | 第26-27页 |
3.2.1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情况 | 第26页 |
3.2.2 教师对幼儿教育中的关注情况 | 第26-27页 |
3.2.3 总结分析对家长和教师的问卷结果 | 第27页 |
3.3 家园共育中主体的行为与观念解析 | 第27-36页 |
3.3.1 家园共育中家长的认识及参与 | 第27-32页 |
3.3.2 家园共育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 第32-35页 |
3.3.3 园方对家园共育的重视与考评 | 第35-36页 |
3.4 总结归纳与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3.4.1 家园互动现状归纳及问题提出 | 第36-37页 |
3.4.2 互动不积极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第4章 森林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互动策略的实践 | 第41-52页 |
4.1 森林幼儿园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4.1.1 森林幼儿园创办的原因 | 第41页 |
4.1.2 森林幼儿园中家园共育的行动指南 | 第41-42页 |
4.2 森林幼儿园家园共育积极互动策略的实践 | 第42-52页 |
4.2.1 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潜在教育功能 | 第42-44页 |
4.2.2 增加共育频率,鼓励家长灵活参与 | 第44-47页 |
4.2.3 整合家长资源,促进家园教育一体化 | 第47-48页 |
4.2.4 围绕幼儿需求,增加三方有效互动 | 第48-50页 |
4.2.5 转换双方角色,定期轮流组织活动 | 第50-51页 |
4.2.6 成立森林茶室,搭建父母学校平台 | 第51-52页 |
第5章 家园共育积极互动策略的成效与建议 | 第52-57页 |
5.1 家园共育积极互动策略的效果显现 | 第52-53页 |
5.1.1 孩子在森林中得到快乐,进一步增进了亲子感情 | 第52页 |
5.1.2 家长教育观念得到转变,进一步革新了育儿理念 | 第52-53页 |
5.1.3 家长参与热情得到提高,进一步加强了互动效果 | 第53页 |
5.1.4 家园共育活动得到肯定,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口碑 | 第53页 |
5.2 家园共育积极互动策略的实施建议 | 第53-57页 |
5.2.1 丰富互动形式,提升共育活动趣味 | 第54页 |
5.2.2 提高沟通频率,增加家园沟通机会 | 第54-55页 |
5.2.3 找准家长定位,发挥父母教育作用 | 第55页 |
5.2.4 前期充分沟通,按需提供共育内容 | 第55-56页 |
5.2.5 挖掘各方资源,增强家园共育合力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I | 第60-63页 |
附录II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