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概述 | 第9-11页 |
1.1.1 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 风对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11-15页 |
1.2.1 大气边界层风特征 | 第11-13页 |
1.2.2 风对结构的作用 | 第13-15页 |
1.3 高层建筑结构风工程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5-23页 |
1.3.1 引言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3 高层建筑风振响应研究 | 第19-2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9页 |
第二章 双塔高层建筑刚性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 第29-51页 |
2.1 模型设计和测点布置 | 第29-32页 |
2.1.1 模型制作 | 第29-31页 |
2.1.2 测压点布置 | 第31-32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32-33页 |
2.2.1 风洞 | 第32页 |
2.2.2 风场特性测试 | 第32页 |
2.2.3 试验设备及测压系统 | 第32-33页 |
2.3 风场的模拟 | 第33-34页 |
2.4 试验工况及试验方法 | 第34-39页 |
2.4.1 试验工况 | 第34-35页 |
2.4.2 风压系数 | 第35-36页 |
2.4.3 风压系数与建筑物局部体型系数的转换 | 第36-37页 |
2.4.4 分块平均压力和风载合力 | 第37-39页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2.5.1 平均风作用 | 第39-46页 |
2.5.2 脉动风作用 | 第46-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双塔高层建筑三维风荷载模态力谱研究 | 第51-73页 |
3.1 双塔高层建筑的动力特性 | 第51-56页 |
3.2 基于准定常假设的顺风向风荷载模态力谱计算公式 | 第56-60页 |
3.3 刚性模型表面积分法 | 第60-63页 |
3.4 双塔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模态力谱 | 第63-65页 |
3.5 横风向和扭转风荷载模态力谱 | 第65-67页 |
3.6 顺风、横风及扭转风荷载模态力谱相关性 | 第67-69页 |
3.7 不同风向角下模态力谱 | 第69-7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复杂体型高层建筑风振响应研究 | 第73-97页 |
4.1 高层建筑风振响应规范方法 | 第73-76页 |
4.1.1 荷载风振系数 | 第73-74页 |
4.1.2 高层建筑加速度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 | 第74-76页 |
4.2 复杂体型高层建筑风振响应模态分析法 | 第76-92页 |
4.2.1 随机风振响应公式 | 第77-82页 |
4.2.2 顺风向风振系数 | 第82-84页 |
4.2.3 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风振位移响应 | 第84-88页 |
4.2.4 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风振加速度响应 | 第88-92页 |
4.3 不同风向角下双塔高层建筑风振响应 | 第92-95页 |
4.3.1 不同风向角下的风振系数 | 第92-93页 |
4.3.2 不同风向角下的位移、加速度响应 | 第93-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五章 高层建筑弯扭耦联风振响应研究 | 第97-121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偏心高层建筑风振响应分析 | 第97-102页 |
5.2.1 结构动力模型及风振响应公式 | 第97-99页 |
5.2.2 偏心下振型和风荷载谱 | 第99-102页 |
5.3 复杂体型偏心塔楼风振响应分析 | 第102-114页 |
5.3.1 质量和刚度偏心时的加速度响应 | 第102-110页 |
5.3.2 偏心时影响风振加速度响应因素 | 第110-114页 |
5.4 时域分析法 | 第114-118页 |
5.4.1 概述 | 第114-116页 |
5.4.2 实例分析 | 第116-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1-122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