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估值探讨--以M公司并购H公司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5页 |
1.1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行业行业并购的背景 | 第9-11页 |
1.1.1 全球经济环境背景 | 第9页 |
1.1.2 汽车工业行业的利润分配比例 | 第9页 |
1.1.3 各国政府的态度 | 第9-11页 |
1.2 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2.1 零部件行业并购的买方分析 | 第11页 |
1.2.2 零部件行业并购的卖方分析 | 第11-12页 |
1.2.3 零部件行业估值特点分析 | 第12-14页 |
1.3 对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未来发展的参考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并购估值理论回顾与对比 | 第15-1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1 国外行业并购估值研究 | 第15页 |
2.1.2 国内行业并购估值研究 | 第15-16页 |
2.2 并购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2.1 股权价值的定义 | 第16页 |
2.2.2 并购估值理论与方法 | 第16-17页 |
2.3 各估值理论对比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案例研究 | 第19-36页 |
3.1 案例分析 | 第19-21页 |
3.1.1 选取缘由 | 第19页 |
3.1.2 并购双方及标的资产情况介绍 | 第19-21页 |
3.2 估值过程 | 第21-32页 |
3.2.1 估值模型选择分析 | 第21页 |
3.2.2 汽车零部件行销售增长率分析预测 | 第21-25页 |
3.2.3 现金流预测期间分析 | 第25-26页 |
3.2.4 折现率选择分析 | 第26-28页 |
3.2.5 终值的估计 | 第28-30页 |
3.2.6 自由现金流计算过程 | 第30-31页 |
3.2.7 敏感性分析与情景分析及相关结论 | 第31-32页 |
3.3 并购后协同效应分析 | 第32-36页 |
3.3.1 并购后协同效应评价 | 第32-33页 |
3.3.2 协同效应在估值中的量化分析 | 第33-36页 |
第4章 使用相对估值法对估值结果进行验证 | 第36-45页 |
4.1 历史交易法估值验证 | 第36-39页 |
4.2 近一年汽车零部件企业上市估值分析 | 第39-40页 |
4.3 以改进后的市净率估值模型分析 | 第40-45页 |
4.3.1 选取市净率相对估值法原因 | 第40-41页 |
4.3.2 改进后市净率估值模型说明 | 第41-42页 |
4.3.3 使用调整后市净率估值模型对案例再分析 | 第42-44页 |
4.3.4 市净率估值法增值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第5章 研究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件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