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 关于形象的定义 | 第12页 |
2. 关于组织形象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3. 关于对城管部门公众形象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五)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六)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的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理论诠释 | 第15-19页 |
(一)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本质属性 | 第15-16页 |
(二)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生成逻辑 | 第16-17页 |
(三)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四)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三、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基本现状 | 第19-28页 |
(一) 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正面评价 | 第19-23页 |
1. 维护了城市市容市貌 | 第19-20页 |
2. 维持了城市管理秩序 | 第20-23页 |
3. 协调了群众基层矛盾 | 第23页 |
(二) 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的负面评价 | 第23-28页 |
1. 简单传统执法显现粗暴 | 第24-25页 |
2. 突击性的执法显示应付 | 第25-26页 |
3. 选择性执法显失公平 | 第26-28页 |
四、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众形象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一)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者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第28-30页 |
(二) 城市管理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第30-32页 |
1. 城管体制不健全 | 第30页 |
2. 城市规划存在不合理 | 第30-31页 |
3. 忽略职能部门的自身形象具体化建设 | 第31-32页 |
(三) 公众对城市管理工作有待于深入了解 | 第32-35页 |
1. 公众认为城市管理工作对解决民生作用不大 | 第32页 |
2. 媒体片面报道城市管理工作对公众产生了引导差异 | 第32-33页 |
3. 公众对城市管理的工作方式不认同 | 第33-35页 |
五、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提升公众形象的对策 | 第35-44页 |
(一)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者的整体素质 | 第35-39页 |
1. 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 第35-37页 |
2. 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面貌管理 | 第37-38页 |
3. 有效应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负面报道的危机公关 | 第38-39页 |
(二)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 第39-42页 |
1. 主动把公共服务推向城管对象 | 第39-41页 |
2. 优化部门机构及职能 | 第41-42页 |
(三) 进一步促进社会公众对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事实认知 | 第42-44页 |
1. 积极听取公众意见及时解决公众的诉求 | 第42页 |
2. 全面引入公众监督还原真实视觉 | 第42页 |
3. 集合非政府组织的智慧及研究成果 | 第42-44页 |
六、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44-45页 |
(一) 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 | 第44页 |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4页 |
(三)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形象民意调查问卷)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