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成矿区、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论文

延边东部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规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2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第17-18页
        1.2.1 研究区范围第17页
        1.2.2 自然地理条件第17-18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8-23页
        1.3.1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8-22页
        1.3.2 存在问题第22-23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23-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4-25页
        1.4.3 实物工作量第25-27页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第27-36页
    2.1 区域地层第27-31页
        2.1.1 古生代地层第27-29页
        2.1.2 中生代地层第29-30页
        2.1.3 新生代地层第30-31页
    2.2 区域构造第31-33页
        2.2.1 东西向构造体系第31-32页
        2.2.2 南北向构造体系第32页
        2.2.3 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体系第32-33页
        2.2.4 北西-北北西向构造体系第33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33-35页
        2.3.1 海西期岩浆岩第33-34页
        2.3.2 印支期岩浆岩第34页
        2.3.3 燕山期岩浆岩第34-35页
    2.4 区域金属矿产第35-36页
第3章 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演化第36-97页
    3.1 晚古生代构造背景第36-72页
        3.1.1 五道沟群第36-55页
        3.1.2 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第55-71页
        3.1.3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第71-72页
    3.2 中生代构造背景第72-94页
        3.2.1 早三叠世花岗岩类第72-81页
        3.2.2 白垩纪石英闪长岩与闪长玢岩第81-93页
        3.2.3 中生代构造演化第93-94页
    3.3 研究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第94-97页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第97-135页
    4.1 中温热液脉型钨矿床第97-111页
        4.1.1 杨金沟钨矿床第97-102页
        4.1.2 五道沟钨矿床第102-106页
        4.1.3 四道沟钨矿床第106-109页
        4.1.4 成因类型确定第109-111页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第111-116页
        4.2.1 矿区地质第111-112页
        4.2.2 矿体特征第112页
        4.2.3 矿石特征第112-114页
        4.2.4 围岩蚀变特征第114页
        4.2.5 成矿阶段划分第114-115页
        4.2.6 成因类型确定第115-116页
    4.3 斑岩型金铜矿床第116-126页
        4.3.1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第116-120页
        4.3.2 马滴达北山金铜矿床第120-124页
        4.3.3 成因类型确定第124-126页
    4.4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第126-134页
        4.4.1 九三沟金矿床第126-129页
        4.4.2 杜荒岭金矿床第129-133页
        4.4.3 成因类型确定第133-134页
    4.5 小结第134-135页
第5章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第135-164页
    5.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研究第135-154页
        5.1.1 样品和测试方法第135-136页
        5.1.2 测试结果第136-149页
        5.1.3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第149-154页
        5.1.4 小结第154页
    5.2 成矿物质来源第154-164页
        5.2.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第155-156页
        5.2.2 测试结果第156-159页
        5.2.3 成矿物质来源第159-163页
        5.2.4 小结第163-164页
第6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第164-199页
    6.1 成岩成矿时代第164-179页
        6.1.1 样品及测试方法第164-165页
        6.1.2 测试结果第165-175页
        6.1.3 成岩成矿时代第175-179页
    6.2 区域成矿作用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第179-183页
        6.2.1 中温热液脉型钨和金成矿作用第179-180页
        6.2.2 斑岩型金铜成矿作用第180页
        6.2.3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成矿作用第180页
        6.2.4 时间分布规律第180-181页
        6.2.5 空间分布规律第181-183页
    6.3 成矿模式第183-186页
    6.4 找矿方向第186-199页
        6.4.1 找矿标志第186-195页
        6.4.2 找矿方向第195-199页
第7章 主要创新点及结论第199-202页
    7.1 结论第199-200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200页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第200-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15-216页
致谢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nRHa与HCG在微刺激方案中诱导卵泡成熟的效果比较
下一篇:两种引产方法用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