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寄生虫学论文

辐照致弱捻转血矛线虫幼虫形态特征及基因表达谱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捻转血矛线虫生物学概述第13-15页
        1.1.1 捻转血矛线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第13页
        1.1.2 捻转血矛线虫生活史第13-14页
        1.1.3 捻转血矛线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14-15页
    1.2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第15-16页
        1.2.1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辐照致弱捻转血矛线虫的研究进展第16页
    1.3 细胞凋亡与坏死第16-23页
        1.3.1 细胞凋亡通路第17-19页
        1.3.2 细胞凋亡常用检测方法第19-20页
        1.3.3 线虫中的细胞凋亡第20-21页
        1.3.4 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第21-23页
    1.4 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转录组测序第23-26页
        1.4.1 转录组测序原理第24页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优势第24-26页
第二章 辐照致弱和正常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体外培养及观察第26-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1.1 实验动物第26页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6-27页
        2.1.3 溶液配制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2.1 驱虫第27页
        2.2.2 人工感染试验第27页
        2.2.3 L3幼虫大量收集第27-28页
        2.2.4 辐照致弱捻转血矛线虫L3幼虫第28页
    2.3 实验结果第28-31页
        2.3.1 辐照致弱和正常转血矛线虫幼虫体外培养不同时期的形态活力变化第28-30页
        2.3.2 辐照致弱和正常捻转血矛线虫幼虫体外培养的生长发育变化第30-31页
        2.3.3 辐照致弱和正常捻转血矛线虫幼虫体外培养的死亡变化第31页
    2.4 讨论第31-33页
第三章 辐照致弱和正常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超微结构观察第33-39页
    3.1 实验材料第33页
        3.1.1 实验动物第33页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3页
    3.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2.1 不同时期捻转血矛线虫幼虫扫描电镜观察第33-34页
        3.2.2 不同时期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透射电镜观察第34页
    3.3 实验结果第34-37页
        3.3.1 不同时期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第34-36页
        3.3.2 不同时期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透射电镜观察第36-37页
    3.4 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辐照致弱和正常捻转血矛线虫幼虫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析第39-57页
    4.1 实验材料第39页
        4.1.1 实验动物第39页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9页
    4.2 实验方法第39-45页
        4.2.1 收集体外培养不同时期辐照和正常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第39-40页
        4.2.2 总RNA抽提第40页
        4.2.3 mRNA的纯化和片段化第40-41页
        4.2.4 cDNA 1 链的合成第41页
        4.2.5 cDNA 2 链的合成第41页
        4.2.6 纯化第41-42页
        4.2.7 3’末端加A第42页
        4.2.8 接头序列的连接第42页
        4.2.9 纯化第42-43页
        4.2.10 DNA片段的富集第43页
        4.2.11 纯化第43页
        4.2.12 文库质检第43-44页
        4.2.13 转录组RT-PCR验证第44-45页
    4.3 实验结果第45-55页
        4.3.1 RNA质量评估第45-46页
        4.3.2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第46-47页
        4.3.3 测序序列比对结果第47-48页
        4.3.4 差异表达转录本分析第48页
        4.3.5 差异转录本的火山图第48-49页
        4.3.6 差异转录本GO富集分析第49-50页
        4.3.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第50-52页
        4.3.8 捻转血矛线虫幼虫凋亡坏死相关基因分析第52-55页
    4.4 讨论第55-57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左旋多巴、MD01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REG3A促进胰腺癌细胞恶性增殖及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