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槽式太阳能发电热力系统及关键部件研究概况 | 第13-20页 |
1.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关键部件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2.2 聚光集热装置焦平面处能流密度场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3 聚光系统能流密度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4 接收器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研究概况 | 第20-25页 |
1.3.1 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反应器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2 太阳能中低温吸收/反应器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25-26页 |
2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光-热-力及光-热-化学多物理场耦合机理 | 第26-44页 |
2.1 槽式集热器光-热-应力多物理场耦合的机理研究 | 第26-32页 |
2.1.1 光-热转换 | 第26-30页 |
2.1.2 热-应力耦合机理 | 第30-32页 |
2.2 中低温吸收/反应器光-热-化学反应多物理场耦合的机理研究 | 第32-42页 |
2.2.1 辐射、对流、导热耦合传热以及多孔介质中的传热 | 第32-35页 |
2.2.2 伴随化学反应的多孔介质中流动 | 第35页 |
2.2.3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2.2.4 伴随化学反应的多孔介质中能质传递 | 第37-38页 |
2.2.5 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所需反应热特性研究 | 第38-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抛物槽式集热器能流密度实验与模拟研究 | 第44-60页 |
3.1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余弦效应及末端损失 | 第44-46页 |
3.2 实验测试台 | 第46-53页 |
3.2.1 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 | 第46-47页 |
3.2.2 太阳辐射强度测量系统 | 第47-49页 |
3.2.3 圆箔式热流计 | 第49-51页 |
3.2.4 圆箔式热流传感器安装支架 | 第51-53页 |
3.3 非均匀能流密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53-54页 |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4-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光-热-力多物理场耦合的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研究 | 第60-78页 |
4.1 光-热-力多物理场耦合的抛物槽式集热器 | 第60-65页 |
4.1.1 模型对比分析以及实验验证 | 第63-6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6页 |
4.2.1 接收器温度分布 | 第66-67页 |
4.2.2 关键运行参数对集热管性能的影响 | 第67-71页 |
4.2.3 接收器应力分布、形变 | 第71-74页 |
4.2.4 以熔盐为传热工质的接收器性能研究 | 第74-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多物理场耦合的中低温太阳能吸收/反应器性能研究 | 第78-112页 |
5.1 光-热-化学反应多物理场耦合的太阳能吸收/反应器 | 第78-80页 |
5.2 实验验证 | 第80-82页 |
5.3 关键运行参数对吸收/反应器性能影响 | 第82-99页 |
5.3.1 吸收/反应器温度、压力损失分布 | 第82-87页 |
5.3.2 吸收/反应管直径影响 | 第87-90页 |
5.3.3 非均匀能流密度的影响 | 第90-97页 |
5.3.4 反应床孔隙率的影响 | 第97-99页 |
5.4 中低温太阳能吸收/反应器流程优化设计 | 第99-110页 |
5.4.1 吸收/反应器集热面积优化 | 第100-102页 |
5.4.2 吸收/反应器集热面积、吸收/反应管直径协同优化 | 第102-105页 |
5.4.3 吸收/反应器集热面积、吸收/感应管管长协同优化 | 第105-107页 |
5.4.4 集热面积、吸收/反应管直径、吸收/反应管管长协同优化 | 第107-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结论 | 第112-114页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12-113页 |
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113-11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4-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目录 | 第116-118页 |
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 第118-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