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固相有机碳源反硝化性能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概况 | 第10-13页 |
1.1.1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现状 | 第10页 |
1.1.2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 | 第10-11页 |
1.1.3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4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转化过程 | 第12-13页 |
1.2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技术 | 第13-17页 |
1.2.1 物理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2.2 化学处理技术 | 第14-15页 |
1.2.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不同固相有机碳源的溶出性能研究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6页 |
2.3.1 硝酸盐释放 | 第23-24页 |
2.3.2 亚硝酸盐释放 | 第24-25页 |
2.3.3 氨氮释放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不同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批实验研究 | 第27-39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8页 |
3.3.1 不同固相有机碳源的反硝化效果 | 第28-32页 |
3.3.2 COD的变化 | 第32-33页 |
3.3.3 硝酸盐初始浓度对反硝化的影响 | 第33-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固相碳源反硝化柱实验研究 | 第39-46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4.3.1 不同固相碳源对硝酸盐的吸附 | 第41-42页 |
4.3.2 不同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性能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