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动代码生成的ABS控制策略开发与测试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ABS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3 ABS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PID控制 | 第13-14页 |
1.3.2 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14页 |
1.3.3 最优控制 | 第14页 |
1.3.4 神经网络控制 | 第14-15页 |
1.3.5 模糊控制 | 第15页 |
1.3.6 逻辑门限值控制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支持自动代码生成的制动控制器开发 | 第17-3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通用制动控制器开发 | 第17-24页 |
2.2.1 通用制动控制器资源分配 | 第17-18页 |
2.2.2 电源电路设计 | 第18-19页 |
2.2.3 最小系统电路 | 第19-20页 |
2.2.4 信号处理电路 | 第20-22页 |
2.2.5 高边驱动电路 | 第22页 |
2.2.6 电路板设计 | 第22-24页 |
2.3 自动代码生成技术 | 第24-28页 |
2.3.1 底层驱动模块封装 | 第24-26页 |
2.3.2 自动代码生成基本流程 | 第26页 |
2.3.3 控制策略自动代码生成实现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3章 硬件在环仿真环境 | 第31-35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硬件在环试验台框架 | 第31-32页 |
3.3 仿真软件环境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ABS逻辑门限值算法开发 | 第35-7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ABS控制原理 | 第35-39页 |
4.2.1 制动时车轮运动状态分析 | 第35-38页 |
4.2.2 逻辑门限值控制分析 | 第38-39页 |
4.3 轮速识别与纵向车速估计 | 第39-43页 |
4.4 核心控制算法 | 第43-54页 |
4.4.1 均一路面控制策略 | 第43-48页 |
4.4.2 对接路面控制策略 | 第48-51页 |
4.4.3 对开路面控制策略 | 第51-54页 |
4.5 挡位适应性控制策略 | 第54-70页 |
4.5.1 低附着路面带挡制动控制策略 | 第56-62页 |
4.5.2 高附着路面带挡制动控制策略 | 第62-67页 |
4.5.3 对接路面带挡制动控制策略 | 第67-69页 |
4.5.4 对开路面带挡制动控制策略 | 第69-70页 |
4.6 故障处理策略 | 第70-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基于HIL的ABS控制策略评价 | 第73-91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制动效能评价 | 第73-79页 |
5.2.1 制动距离 | 第73-78页 |
5.2.2 平均减速度 | 第78-79页 |
5.3 制动稳定性评价 | 第79-83页 |
5.4 对接路面ABS适应性能评价 | 第83-85页 |
5.4.1 高到低对接路面评价 | 第83-84页 |
5.4.2 低到高对接路面评价 | 第84-85页 |
5.5 对开路面制动评价 | 第85-87页 |
5.6 制动时挡位适应性能评价 | 第87-90页 |
5.6.1 高速高挡策略适应性评价 | 第87-89页 |
5.6.2 低速抵挡策略适应性评价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1页 |
6.2 全文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