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3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9页 |
1.2.1 农药残留的问题与现状 | 第14-18页 |
1.2.2 霜霉威残留量与黄瓜种质资源和遗传属性之间的关系 | 第18-20页 |
1.2.3 霜霉威残留与积极响应其胁迫的基因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1.2.4 DIR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2.5 黄瓜转基因技术现状 | 第26-28页 |
1.2.6 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 第28-2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7页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3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31-3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3-47页 |
2.2.1 黄瓜霜霉威残留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33-36页 |
2.2.2 CsDIR16全长的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9页 |
2.2.3 CsDIR16表达模式分析 | 第39页 |
2.2.4 CsDIR16的亚细胞定位 | 第39-41页 |
2.2.5 CsDIR16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41-42页 |
2.2.6 子叶节侵染法将pCXSN-CsDIR16(±)转入黄瓜 | 第42-44页 |
2.2.7 CsDIR16的功能验证 | 第44-4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82页 |
3.1 霜霉威胁迫下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47-50页 |
3.1.1 响应霜霉威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比对 | 第47-48页 |
3.1.2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测定 | 第48-50页 |
3.2 CsDIR16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60页 |
3.2.1 CsDIR16编码区全长的获得 | 第50-51页 |
3.2.2 CsDIR16编码蛋白的性质及结构预测 | 第51-54页 |
3.2.3 CsDIR家族蛋白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54-60页 |
3.3 CsDIR16表达模式分析 | 第60-63页 |
3.3.1 霜霉威胁迫下黄瓜果皮中CsDIR16表达模式分析 | 第60-61页 |
3.3.2 霜霉威胁迫下CsDIR16在黄瓜其他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第61-62页 |
3.3.3 其他逆境胁迫和激素诱导下CsDIR16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2-63页 |
3.4 CsDIR16的亚细胞定位 | 第63-65页 |
3.4.1 CsDIR16-pGII-EGFP融合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63-64页 |
3.4.2 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的定位与分析 | 第64-65页 |
3.5 CsDIR16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65-66页 |
3.5.1 pCXSN-CsDIR16植物表达载体的构键 | 第65-66页 |
3.5.2 pCXSN-CsDIR16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验证 | 第66页 |
3.6 pCXSN-CsDIR16的遗传转化 | 第66-69页 |
3.6.1 草甘膦抗压的筛选 | 第66-68页 |
3.6.2 Cs DIR16对黄瓜的遗传转化 | 第68页 |
3.6.3 转CsDIR16黄瓜T0代的鉴定 | 第68-69页 |
3.7 CsDIR16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69-82页 |
3.7.1 转CsDIR16黄瓜T0代的表达分析 | 第69-70页 |
3.7.2 转CsDIR16黄瓜T0农药残留量检测 | 第70-71页 |
3.7.3 转CsDIR16黄瓜T1代的鉴定 | 第71-72页 |
3.7.4 转CsDIR16黄瓜T1代的表达分析 | 第72-73页 |
3.7.5 转CsDIR16黄瓜T1农药残留量检测 | 第73-74页 |
3.7.6 转CsDIR16黄瓜T1代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第74-82页 |
4 讨论 | 第82-89页 |
4.1 响应霜霉威胁迫的相关基因CsDIR16 | 第82-83页 |
4.2 CsDIR16中突变位点的影响 | 第83页 |
4.3 CsDIR16受霜霉威胁迫的响应模式 | 第83-84页 |
4.4 CsDIR16启动子中的顺式元件 | 第84页 |
4.5 CsDIR16对黄瓜的遗传转化 | 第84-85页 |
4.6 转CsDIR16植株霜霉威残留量及受霜霉威胁迫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 | 第85-86页 |
4.7 CsDIR16对霜霉威代谢路径解析 | 第86-87页 |
4.8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87-89页 |
4.8.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7页 |
4.8.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7-89页 |
5 结论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附录 | 第99-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