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电池复合正极材料xLiMnzFe1-zPO4·yLi3V2(PO43/C的制备、性能及其充电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2-14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第12-13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14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4-28页
        1.3.1 锂钴氧化物正极材料第14-15页
        1.3.2 锂镍氧化物正极材料第15-16页
        1.3.3 锂锰氧化物正极材料第16-17页
        1.3.4 磷酸盐正极材料第17-28页
    1.4 恒流恒压测试系统研究第28-30页
        1.4.1 测试系统介绍第28-29页
        1.4.2 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9-30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31-36页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1-32页
    2.2 材料合成第32-34页
        2.2.1 LiMn_zFe_(1-z)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第32页
        2.2.2 xLiMn_(0.9)Fe_(0.1)PO_4·yLi3V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第32-33页
        2.2.3 5LiMn_(0.9)Fe_(0.1)PO_4@ Li_3V_2(PO_4)_3/C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第33-34页
    2.3 材料的理化性能测试第34-35页
        2.3.1 表面形貌分析第34页
        2.3.2 物相及结构分析第34页
        2.3.3 微观结构及成分分析第34-35页
        2.3.4 碳含量分析第35页
    2.4 电池的组装与电化学测试第35-36页
        2.4.1 电池的组装第35页
        2.4.2 充电性能测试第35页
        2.4.3 循环伏安测试第35页
        2.4.4 交流阻抗测试第35-36页
第三章 LiMn_zFe_(1-z)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36-44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焙烧温度对样品性能影响第36-38页
        3.2.1 焙烧温度对样品物理性能影响第36-37页
        3.2.2 焙烧温度对样品电化学性能影响第37-38页
    3.3 优化条件下正极材料的物相及结构第38页
    3.4 优化条件下正极材料的形貌第38-40页
    3.5 优化条件下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40-42页
        3.5.1 LiMn_zFe_(1-z)PO_4/C的首次充电性能第40页
        3.5.2 LiMn_zFe_(1-z)PO_4/C的循环性能研究第40-41页
        3.5.3 LiMn_zFe_(1-z)PO_4/C的循环伏安特性第41-42页
        3.5.4 LiMn_zFe_(1-z)PO_4/C的交流阻抗曲线第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xLiMn_(0.9)Fe_(0.1)PO_4·yLi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4-55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复合正极材料的物相及结构研究第44-46页
    4.3 复合正极材料的形貌第46-48页
    4.4 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8-54页
        4.4.1 复合材料的首次充电性能第48-49页
        4.4.2 复合正极材料的循环与倍率性能研究第49-51页
        4.4.3 复合正极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第51-52页
        4.4.4 复合正极材料的交流阻抗曲线第52-53页
        4.4.5 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比较研究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5LiMn_(0.9)Fe_(0.1)PO_4@ Li_3V_2(PO_4)_3/C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第55-61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包覆正极材料的物相及结构研究第55-56页
    5.3 包覆正极材料的形貌研究第56页
    5.4 包覆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6-60页
        5.4.1 包覆正极材料的首次充电性能第56-57页
        5.4.2 包覆正极材料的循环及倍率性能第57-58页
        5.4.3 包覆正极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第58-59页
        5.4.4 包覆正极材料的交流阻抗曲线第59-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充电模式的研究第61-83页
    6.1 引言第61页
    6.2 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第61-65页
        6.2.1 恒定电流充电法第62页
        6.2.2 恒定电压充电法第62-63页
        6.2.3 恒定电流电压充电法第63-64页
        6.2.4 脉冲式充电法第64-65页
    6.3 测试系统充电方案与锂电池恒流恒压充电器的设计第65-69页
        6.3.1 测试系统充电方案第65-66页
        6.3.2 锂电池恒流恒压充电器的设计第66-69页
    6.4 锂离子电池充电测试系统第69-74页
        6.4.1 硬件电路结构原理第69-70页
        6.4.2 恒定电流充电控制电路第70-71页
        6.4.3 恒定电压充电控制电路第71-72页
        6.4.4 运算控制电路第72-74页
    6.5 实验结果第74-78页
        6.5.1 充电电流与电压仿真第74-76页
        6.5.2 恒流与恒流恒压模式充电仿真第76-77页
        6.5.3 恒压与恒流恒压模式充电仿真第77-78页
    6.6 充电系统性能要求与改进第78-81页
        6.6.1 锂离子电池充电要求第78-79页
        6.6.2 锂离子电池充电性能改进第79-81页
    6.7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七章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8页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8-9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矢量接收机的GPS抗干扰算法研究
下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高效课堂研究--以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