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与煤柱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8-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20页
    1.2 文献综述第20-32页
        1.2.1 特厚煤层综放采场覆岩结构特征研究现状第20-26页
        1.2.2 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2.3 煤体损伤破坏特征研究现状第27-29页
        1.2.4 区段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第29-30页
        1.2.5 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研究现状第30-3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2-36页
        1.3.1 研究内容第32-34页
        1.3.2 研究方法第34-36页
第2章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特征研究第36-71页
    2.1 巷道沿空侧覆岩运动稳定前结构特征相似材料模拟研究第36-43页
        2.1.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设计第36-38页
        2.1.2 煤厚对巷道沿空侧覆岩运动稳定前结构特征的影响第38-43页
    2.2 巷道沿空侧覆岩运动稳定后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研究第43-68页
        2.2.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43-44页
        2.2.2 煤厚对巷道沿空侧覆岩运动稳定后结构特征的影响第44-62页
        2.2.3 老顶岩性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的影响第62-65页
        2.2.4 端头放煤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的影响第65-68页
    2.3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特征第68-69页
    2.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3章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沿空侧覆岩载荷传递机制研究第71-95页
    3.1 内、外应力场观点第71-74页
        3.1.1 覆岩结构分类第71-72页
        3.1.2 内、外应力场形成及特点第72-74页
    3.2 巷道沿空侧覆岩载荷传递机制第74-80页
        3.2.1 力学模型构建第74-75页
        3.2.2 垮落带岩层附加载荷增量第75页
        3.2.3 裂隙带岩层附加载荷增量第75-80页
        3.2.4 弯曲下沉带岩层附加载荷增量第80页
    3.3 低位覆岩附加载荷向侧向煤体应力传递机制第80-87页
        3.3.1 应力传递模型构建第80-82页
        3.3.2 不同层位岩层在侧向煤体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峰值计算第82-83页
        3.3.3 各层位岩层在侧向煤体产生的附加应力叠加原理第83-84页
        3.3.4 侧向煤体附加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4-87页
    3.4 高位覆岩附加载荷向侧向煤体应力传递机制第87-89页
        3.4.1 高位覆岩挠曲变形载荷向侧向煤体应力传递第87-88页
        3.4.2 高位覆岩固支点集中力向侧向煤体应力传递第88-89页
    3.5 采动期间沿空侧巷道围岩应力状态分析第89-93页
        3.5.1 煤体弹塑性软化模型第89-90页
        3.5.2 侧向煤体动态损伤破坏特征第90-92页
        3.5.3 巷道掘进围岩损伤破坏特征第92-93页
    3.6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4章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研究第95-107页
    4.1 芦子沟矿3107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概况第95-96页
        4.1.1 工作面基本情况第95-96页
        4.1.2 地质概况第96页
        4.1.3 采空区积水情况第96页
    4.2 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确定第96-100页
        4.2.1 3106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理论计算第96-98页
        4.2.2 沿空侧巷道合理布置方式的选择依据第98-99页
        4.2.3 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综合确定第99-100页
    4.3 沿空侧巷道支护参数确定第100-103页
    4.4 区段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第103-105页
        4.4.1 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建立第103-104页
        4.4.2 单侧工作面采动阶段区段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第104页
        4.4.3 二次采动阶段区段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第104-105页
    4.5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5章 基于电磁波CT的特厚煤层综放开采侧向支承压力实测研究第107-132页
    5.1 电磁波在煤岩介质中的传播特征第107-109页
        5.1.1 煤岩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衰减机制第107页
        5.1.2 煤岩介质中电磁波传播衰减影响因素分析第107-109页
    5.2 电磁波CT测试系统第109-111页
        5.2.1 成像基本原理第109-110页
        5.2.2 电磁波CT探测仪器及技术参数第110-111页
    5.3 电磁波衰减与煤体裂隙的相关性研究第111-118页
        5.3.1 试验地点第111-112页
        5.3.2 试验实施方案第112-113页
        5.3.3 爆破区域煤体裂隙变化分析第113-116页
        5.3.4 电磁波衰减与煤体裂隙发育的相关性第116-118页
    5.4 侧向支承压力钻孔应力计实测研究第118-121页
        5.4.1 钻孔应力计布置方案第118页
        5.4.2 钻孔应力计实测结果第118-121页
    5.5 电磁波衰减与围岩应力的相关性研究第121-128页
        5.5.1 试验实施方案第121-122页
        5.5.2 电磁波CT探测区域煤体裂隙分布情况第122-124页
        5.5.3 围岩应力的电磁波CT现场试验结果第124-126页
        5.5.4 电磁波衰减与围岩应力的相关性第126-128页
    5.6 基于电磁波CT的侧向支承压力实测第128-131页
    5.7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6章 区段煤柱稳定性控制效果现场观测及分析第132-141页
    6.1 掘进期间沿空侧巷道围岩变形实测第132页
    6.2 切缝卸压原理第132-133页
    6.3 切缝卸压方案第133-134页
    6.4 区段煤柱稳定性控制效果研究第134-139页
        6.4.1 区段煤柱稳定性控制效果数值模拟研究第134页
        6.4.2 沿空侧巷道煤柱侧帮围岩钻孔应力实测第134-138页
        6.4.3 沿空侧巷道围岩变形实测第138-139页
    6.5 区段煤柱宽度优化建议第139-140页
    6.6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第7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141-144页
    7.1 结论第141-142页
    7.2 创新点第142页
    7.3 展望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地区区域成矿预测
下一篇:抗战时期贵州省财政研究(1937-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