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吉家洼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金矿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1 金矿床分类 | 第12页 |
1.2.1.2 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12-13页 |
1.2.2 中国石英脉、蚀变岩金矿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熊耳山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1 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2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7-19页 |
2.1.1 基底岩系 | 第17-18页 |
2.1.2 盖层岩系 | 第18-19页 |
2.1.2.1 中元古界熊耳群 | 第18页 |
2.1.2.2 中元古界官道口群 | 第18-19页 |
2.1.2.3 中生界-新生界 | 第19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19页 |
2.2.1 褶皱构造 | 第19页 |
2.2.2 断裂构造 | 第19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19-20页 |
2.4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20-21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1-22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2-31页 |
3.1 矿区地质 | 第22-23页 |
3.1.1 地层 | 第22页 |
3.1.2 构造 | 第22页 |
3.1.3 岩浆岩 | 第22-23页 |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第23-26页 |
3.3 矿石特征 | 第26页 |
3.4 围岩蚀变 | 第26页 |
3.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划分 | 第26-31页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 | 第31-46页 |
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31-40页 |
4.1.1 包裹体特征 | 第31页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31-36页 |
4.1.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 | 第36-37页 |
4.1.5 群包裹体分析 | 第37-39页 |
4.1.6 成矿流体热力学研究 | 第39-40页 |
4.1.6.1 成矿流体的pH | 第39页 |
4.1.6.2 成矿流体的Eh | 第39-40页 |
4.1.6.3 成矿流体的fO2 | 第40页 |
4.2 氢氧同位素 | 第40-41页 |
4.3 碳氧同位素 | 第41-42页 |
4.4 硫铅同位素 | 第42-46页 |
4.4.1 硫同位素 | 第42页 |
4.4.2 铅同位素 | 第42-46页 |
第5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46-48页 |
5.1 样品描述 | 第46页 |
5.2 测试结果 | 第46-48页 |
第6章 金矿床成因分析 | 第48-59页 |
6.1 成矿时代 | 第48-51页 |
6.2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 第51-55页 |
6.2.1 成矿流体的性质 | 第51-52页 |
6.2.2 成矿流体来源 | 第52页 |
6.2.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2-55页 |
6.3 AU的迁移和沉淀机制 | 第55-56页 |
6.4 成矿作用过程与成矿模型 | 第56-57页 |
6.5 找矿方向 | 第57-5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