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过渡流态方腔自然对流传热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过渡流态传热过程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分岔理论第14-26页
    2.1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本模型第14-19页
        2.1.1 单松弛格子Boltzmann模型(LBGK)第14-15页
        2.1.2 多松弛格子Boltzmann模型(MRT)第15-16页
        2.1.3 热格子Boltzmann模型(TLBE)第16-17页
        2.1.4 格子Boltzmann边界处理格式第17-19页
    2.2 格子BOLTZMANN无网格耦合算法第19-22页
        2.2.1 无网格法求解辐射传递方程第20-21页
        2.2.2 LB-DCM方法求解对流-辐射耦合传热问题第21-22页
    2.3 分岔理论简介第22-25页
        2.3.1 叉型分岔(Pitchfork Bifurcation)第23页
        2.3.2 周期解及其稳定性第23-24页
        2.3.3 霍普夫分岔(Hopf Bifurcation)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过渡流态自然对流传热稳定性分析第26-51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模型简介及程序验证第26-30页
        3.2.1 计算模型第26-27页
        3.2.2 程序验证第27-29页
        3.2.3 网格无关性检验第29-30页
    3.3 过渡流态自然对流传热过程的稳定性分析第30-41页
        3.3.1 过渡流区域第31-33页
        3.3.2 过渡流区域对流换热的稳定性分析第33-40页
        3.3.3 瑞利数对过渡区换热强度的影响第40-41页
    3.4 普朗特数对过渡流态自然对流传热稳定性的影响第41-50页
        3.4.1 普朗特数对过渡区域流动换热稳定性的影响第41-48页
        3.4.2 临界普朗特数第48-49页
        3.4.3 普朗特数对过渡区换热强度的影响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几何特征及辐射效应对过渡流态对流传热的影响第51-8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特征几何参数对过渡流态自然对流传热稳定性的影响第51-64页
        4.2.1 特征几何参数对过渡区域的影响第51-60页
        4.2.2 特征几何参数对换热强度的影响第60-61页
        4.2.3 静态分岔对过渡区域流动换热稳定性的影响第61-64页
    4.3 内热源位置对过渡流态自然对流传热稳定性的影响第64-75页
        4.3.1 内热源竖直方向偏移的影响第64-68页
        4.3.2 内热源水平方向偏移的影响第68-72页
        4.3.3 内热源对角线方向偏移的影响第72-75页
    4.4 参与性流体过渡流态对流-辐射耦合传热过程的稳定性分析第75-88页
        4.4.1 程序验证第76-78页
        4.4.2 热辐射效应对过渡流态对流-辐射耦合传热过程的影响第78-82页
        4.4.3 对流辐射参数对耦合传热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第82-85页
        4.4.4 光学厚度对耦合传热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第85-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汽车生产管控系统的授权委托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