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6页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一) 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4-15页
    四、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5-16页
第二章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第16-28页
    一、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分析第16-19页
        (一)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第16-18页
        (二)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及趋势第18-19页
    二、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背景第19-21页
        (一) 宏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第19-20页
        (二) 中国汽车市场持续性扩大第20-21页
        (三) 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第21页
    三、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历程第21-24页
        (一)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初期(1983-1993)第22-23页
        (二) 外资加速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阶段(1994-2001)第23页
        (三)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阶段(2002年至今)第23-24页
    四、外资投资领域现状分析第24-28页
        (一) 外商投资规模第24-25页
        (二) 外商投资主体第25-27页
        (三) 外商投资区域第27-28页
第三章 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第28-39页
    一、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第28-30页
        (一) 实现规模化生产第28页
        (二) 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第28-30页
    二、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产品结构的影响第30-32页
        (一) 优化汽车产品结构第30页
        (二) 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品发展第30-31页
        (三) 部分不合理投资对产品结构的影响第31-32页
    三、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的影响第32-34页
        (一)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量分析第32-33页
        (二) 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的打击第33-34页
    四、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影响第34-36页
        (一) 中外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差距分析第34-36页
        (二) 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对外方的技术依赖第36页
    五、外资进入对我国车企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的影响第36-37页
    六、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专业人才结构的影响第37-39页
第四章 股比放开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第39-48页
    一、股比放开概念简介第39页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股比放开现状分析第39-43页
        (一) 外方独资垄断中国市场第40-41页
        (二) 不利于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第41-42页
        (三) 不利于中国整车企业真正自主第42-43页
    三、整车股比放开趋势分析第43-46页
        (一) 放开整车股比的利处第43-44页
        (二) 放开整车股比的弊端第44-46页
    四、整车股比放开对本土企业的警示第46-48页
第五章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案例分析——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为例第48-54页
    一、德国大众集团进入中国的概况第48-49页
    二、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产生的优势第49-51页
        (一) 德国大众的先进企业经营理念第49-50页
        (二) 投资建厂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第50页
        (三) 推动我国现代商业法规建设第50-51页
    三、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产生的弊端第51-53页
        (一) 阻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第51页
        (二) 利润外流现象严重第51-52页
        (三) 丧失自主权的威胁第52-53页
    四、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事件的启示第53-54页
第六章 中国汽车行业面对外资进入的策略分析第54-60页
    一、政府方面的对策第54-55页
        (一) 完善行业法律法规,维护汽车产业安全第54页
        (二)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外商合理投资第54-55页
    二、协会方面的对策第55-56页
        (一) 充分发挥汽车协会职能,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第55页
        (二) 构建企业沟通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第55-56页
    三、企业方面的对策第56-60页
        (一) 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增强与外资品牌抗衡实力第56页
        (二) 开拓中高端与新能源市场,缩小与外资车企的差距第56-57页
        (三) 拓宽技术获取途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第57-58页
        (四) 建设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汽车产业链第58-59页
        (五) 培育高素质本土汽车人员,完善科研奖励机制第59-60页
结束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重要调控因子的识别与鉴定
下一篇:基于IEEE 802.11aj协议的无线局域网系统级仿真及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