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15页 |
四、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16-28页 |
一、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一)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二)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及趋势 | 第18-19页 |
二、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背景 | 第19-21页 |
(一) 宏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 第19-20页 |
(二) 中国汽车市场持续性扩大 | 第20-21页 |
(三) 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 第21页 |
三、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历程 | 第21-24页 |
(一)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初期(1983-1993) | 第22-23页 |
(二) 外资加速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阶段(1994-2001) | 第23页 |
(三)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阶段(2002年至今) | 第23-24页 |
四、外资投资领域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一) 外商投资规模 | 第24-25页 |
(二) 外商投资主体 | 第25-27页 |
(三) 外商投资区域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 | 第28-39页 |
一、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第28-30页 |
(一) 实现规模化生产 | 第28页 |
(二) 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 | 第28-30页 |
二、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产品结构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一) 优化汽车产品结构 | 第30页 |
(二) 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品发展 | 第30-31页 |
(三) 部分不合理投资对产品结构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一)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量分析 | 第32-33页 |
(二) 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的打击 | 第33-34页 |
四、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一) 中外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差距分析 | 第34-36页 |
(二) 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对外方的技术依赖 | 第36页 |
五、外资进入对我国车企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六、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专业人才结构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股比放开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 | 第39-48页 |
一、股比放开概念简介 | 第39页 |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股比放开现状分析 | 第39-43页 |
(一) 外方独资垄断中国市场 | 第40-41页 |
(二) 不利于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 | 第41-42页 |
(三) 不利于中国整车企业真正自主 | 第42-43页 |
三、整车股比放开趋势分析 | 第43-46页 |
(一) 放开整车股比的利处 | 第43-44页 |
(二) 放开整车股比的弊端 | 第44-46页 |
四、整车股比放开对本土企业的警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案例分析——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为例 | 第48-54页 |
一、德国大众集团进入中国的概况 | 第48-49页 |
二、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产生的优势 | 第49-51页 |
(一) 德国大众的先进企业经营理念 | 第49-50页 |
(二) 投资建厂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 第50页 |
(三) 推动我国现代商业法规建设 | 第50-51页 |
三、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产生的弊端 | 第51-53页 |
(一) 阻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 | 第51页 |
(二) 利润外流现象严重 | 第51-52页 |
(三) 丧失自主权的威胁 | 第52-53页 |
四、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事件的启示 | 第53-54页 |
第六章 中国汽车行业面对外资进入的策略分析 | 第54-60页 |
一、政府方面的对策 | 第54-55页 |
(一) 完善行业法律法规,维护汽车产业安全 | 第54页 |
(二)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外商合理投资 | 第54-55页 |
二、协会方面的对策 | 第55-56页 |
(一) 充分发挥汽车协会职能,维护行业公平竞争 | 第55页 |
(二) 构建企业沟通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 第55-56页 |
三、企业方面的对策 | 第56-60页 |
(一) 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增强与外资品牌抗衡实力 | 第56页 |
(二) 开拓中高端与新能源市场,缩小与外资车企的差距 | 第56-57页 |
(三) 拓宽技术获取途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 第57-58页 |
(四) 建设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汽车产业链 | 第58-59页 |
(五) 培育高素质本土汽车人员,完善科研奖励机制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