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蛋白的优势和不足 | 第11页 |
1.2 提高外源蛋白表达量的方法和限制 | 第11-12页 |
1.3 提高外源蛋白可溶表达的方法和限制 | 第12-14页 |
1.4 多顺反子翻译偶联表达系统构建策略及优势 | 第14-15页 |
1.5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及重组蛋白构建策略 | 第15-17页 |
1.6 广谱抗病毒蛋白RNase L-Apaf简介 | 第17-18页 |
1.7 课题完成思路及成果 | 第18-1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3页 |
2.1.1 质粒、菌株 | 第19页 |
2.1.2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耗材 | 第19-20页 |
2.1.3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0-23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2.2.1 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23-24页 |
2.2.2 酶切反应体系 | 第24页 |
2.2.3 连接反应体系 | 第24-25页 |
2.2.4 外源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 α感受态细胞 | 第25-26页 |
2.2.5 外源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 | 第26页 |
2.2.6 普通DNA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6页 |
2.2.7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第26-27页 |
2.2.8 琼脂糖凝胶回收DNA产物 | 第27-28页 |
2.2.9 普通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28页 |
2.2.10 菌种的保存 | 第28页 |
2.2.11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8-29页 |
2.2.12 SDS-PAGE制备及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29页 |
2.2.13 超声破碎细胞 | 第29-30页 |
2.2.14 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的存在形式 | 第30页 |
2.2.15 Western bolt验证目的蛋白并进行半定量 | 第30-31页 |
第3章 以前导肽为辅助蛋白的翻译偶联载体的构建和应用 | 第31-39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3.2.1 引物设计及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2-33页 |
3.2.2 翻译偶联载体pTIG-LP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3 RA表达质粒pTIG-LP/RA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4 目的蛋白RA的诱导表达和胞内存在形式鉴定 | 第35-36页 |
3.2.5 载体通用性检测 | 第36-37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4章 以SUMO为辅助蛋白的翻译偶联载体的构建和应用 | 第39-50页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4.2.1 引物设计及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0-41页 |
4.2.2 翻译偶联载体pTIG-mSUMO的构建与鉴定 | 第41-43页 |
4.2.3 RA表达质粒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43-44页 |
4.2.4 诱导表达目的蛋白RA的检测 | 第44-45页 |
4.2.5 翻译偶联表达载体和融合表达载体比较 | 第45-47页 |
4.2.6 载体通用性检测 | 第47-48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5章 对新型载体稳定性的优化及效果检测 | 第50-55页 |
5.1 前言 | 第50-5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5.2.1 优化载体的构建 | 第51-52页 |
5.2.2 诱导表达目的蛋白RA的检测 | 第52-53页 |
5.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5-57页 |
6.1 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 | 第55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5页 |
6.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阿题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