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17页 |
1.4.1 京津冀区域概况 | 第15页 |
1.4.2 铁路交通概况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交通可达性 | 第17页 |
2.1.2 经济联系量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中心地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中心-外围理论 | 第18页 |
2.2.3 生长轴理论 | 第18-19页 |
3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9-21页 |
3.1.1 可达性数据 | 第19页 |
3.1.2 社会经济数据 | 第19-21页 |
3.2 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3.2.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法 | 第21页 |
3.2.2 引力模型 | 第21-22页 |
4 京津冀铁路网络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演变 | 第22-36页 |
4.1 2007~2014年可达性动态演化 | 第22-27页 |
4.1.1 可达性测度变化 | 第22-25页 |
4.1.2 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 | 第25-27页 |
4.2 2007~2014年经济联系动态演化 | 第27-36页 |
4.2.1 经济联系强度变化 | 第27-33页 |
4.2.2 经济联系总量变化 | 第33-36页 |
5 京津冀铁路网络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预测 | 第36-45页 |
5.1 2020年可达性预测 | 第36-39页 |
5.1.1 可达性测度 | 第36-38页 |
5.1.2 可达性空间格局 | 第38-39页 |
5.2 2020年经济联系预测 | 第39-45页 |
5.2.1 经济联系强度 | 第39-43页 |
5.2.2 经济联系总量 | 第43-45页 |
6 不同时期京津冀铁路网络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关系分析 | 第45-49页 |
6.1 相关性与曲线拟合分析 | 第45-46页 |
6.2 类型划分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46-49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7.1 结论 | 第49-50页 |
7.2 讨论 | 第50-53页 |
7.2.1 对策及建议 | 第50-51页 |
7.2.2 可能创新点 | 第51-52页 |
7.2.3 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