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3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概述 | 第13-20页 |
1.1 网络道德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 第13-15页 |
1.1.1 网络道德内涵 | 第13页 |
1.1.2 网络道德的特点 | 第13-15页 |
1.2 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基本准则 | 第15-16页 |
1.2.1 网络道德教育内涵 | 第15页 |
1.2.2 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 | 第15-16页 |
1.3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6-20页 |
1.3.1 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 第16-17页 |
1.3.2 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 第17-18页 |
1.3.3 有利于网络道德教育新格局的构建 | 第18页 |
1.3.4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2.2.1 大学生道德主流呈健康积极的趋势 | 第21-22页 |
2.2.2 大学生人格冲突严重 | 第22页 |
2.2.3 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方面的认知模糊 | 第22-23页 |
2.2.4 大学生网络言行自我约束力不足 | 第23页 |
2.2.5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失 | 第23-24页 |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 | 第24-25页 |
2.3.1 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所丰富 | 第24页 |
2.3.2 高校道德教育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 第24-25页 |
2.3.3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有所增强 | 第25页 |
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2.4.1 网络道德教育目标模糊 | 第25-26页 |
2.4.2 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滞后 | 第26页 |
2.4.3 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单一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 第27-32页 |
3.1 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27-28页 |
3.1.1 大学生身心发展相对滞后 | 第27页 |
3.1.2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欠缺 | 第27-28页 |
3.1.3 大学生自律意识相对淡薄 | 第28页 |
3.2 家庭教育缺失 | 第28-29页 |
3.2.1 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 第28页 |
3.2.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第28-29页 |
3.3 高校层面 | 第29-30页 |
3.3.1 教育主体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模糊 | 第29页 |
3.3.2 高校缺乏重视 | 第29-30页 |
3.4 政府及社会原因 | 第30-32页 |
3.4.1 网络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 第30页 |
3.4.2 网络道德体系不健全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举措 | 第32-41页 |
4.1 主体建设: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 | 第32-34页 |
4.1.1 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 第32-33页 |
4.1.2 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 | 第33页 |
4.1.3 增强大学生“三观”的培养 | 第33-34页 |
4.2 家庭教育:构建良好的的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 第34-35页 |
4.2.1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34页 |
4.2.2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 第34页 |
4.2.3 强化网络行为习惯 | 第34-35页 |
4.3 高校构建: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力度 | 第35-37页 |
4.3.1 重视校园网络管理 | 第35-36页 |
4.3.2 增设网络道德课程 | 第36页 |
4.3.3 培养一支新型的政工队伍 | 第36-37页 |
4.4 政策指引:国家政策规范和指引 | 第37-39页 |
4.4.1 推进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4.4.2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整治力度 | 第38-39页 |
4.5 社会监管: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体系 | 第39-41页 |
4.5.1 发挥社会的舆论引导功能 | 第39页 |
4.5.2 网络运营商要加强自身的监管职责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