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 一、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 第15-22页 |
| (一) 朋辈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 1. 朋辈及朋辈教育 | 第15-16页 |
| 2. 大学生朋辈教育 | 第16-18页 |
| (二)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特征 | 第18-19页 |
| 1. 方法的渗透性 | 第18页 |
| 2. 范围的广泛性 | 第18-19页 |
| 3. 参与者的主动性 | 第19页 |
| (三)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 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 2. 自我教育理论 | 第20-21页 |
| 3. 社会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二、大学生朋辈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2-29页 |
| (一) 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22-25页 |
| 1.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 第22-23页 |
| 2. 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 第23-24页 |
| 3. 有利于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第24-25页 |
| (二)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5-29页 |
| 1. 朋辈榜样:价值导向功能 | 第25-26页 |
| 2. 朋辈交流:调节转化功能 | 第26页 |
| 3. 朋辈融入:凝聚激励功能 | 第26-27页 |
| 4. 朋辈监督:约束干预功能 | 第27页 |
| 5. 朋辈互助:规范同化功能 | 第27-29页 |
| 三、当前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基本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 第29-36页 |
| (一) 大学生朋辈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模式 | 第29-34页 |
| 1. 新生适应问题的朋辈教育引导模式 | 第29-30页 |
| 2. 理想信念模糊问题的朋辈榜样示范模式 | 第30-31页 |
| 3. 学习困难问题的朋辈教育互助模式 | 第31-33页 |
| 4. 人际交往问题的朋辈教育凝聚模式 | 第33-34页 |
| (二) 大学生朋辈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问题 | 第34-36页 |
| 1. 大学生朋辈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 | 第34页 |
| 2. 大学生朋辈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 第34-35页 |
| 3. 大学生朋辈教育尚未广泛应用 | 第35页 |
| 4. 大学生朋辈教育队伍选拔较难,培养周期漫长 | 第35-36页 |
| 四、优化高校朋辈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 (一) 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 1. 平等尊重原则 | 第36页 |
| 2. 适度教育原则 | 第36-37页 |
| 3. 把握成长规律原则 | 第37页 |
| (二) 构建协同式大学生朋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第37-38页 |
| (三) 强化大学生朋辈教育群体建设,培养大学生朋辈教育骨干 | 第38-39页 |
| (四) 丰富大学生朋辈教育载体,优化大学生朋辈教育环境 | 第39-40页 |
| 1. 搭建大学生朋辈教育平台 | 第39-40页 |
| 2. 优化大学生朋辈教育环境 | 第40页 |
| (五) 完善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的评估和激励政策 | 第40-42页 |
| 1. 完善朋辈教育评估体系 | 第40-41页 |
| 2. 建立朋辈教育激励体系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