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19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2.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2.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2.1 正渗透技术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2.1.1 渗透过程简介及分类 | 第19-20页 |
2.1.2 正渗透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 第20-21页 |
2.1.3 驱动液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2.1.4 正渗透膜及膜组件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2.1.5 正渗透中膜污染的研究 | 第26-27页 |
2.2 正渗透技术的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2.2.1 浓差极化 | 第27-29页 |
2.2.2 膜的放置方向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3 温度的影响 | 第30页 |
2.2.4 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正渗透技术的应用 | 第31-35页 |
2.3.1 污水处理和水的纯化 | 第31页 |
2.3.2 海水淡化 | 第31-32页 |
2.3.3 食品和药品制造方面的应用 | 第32-33页 |
2.3.4 压力延迟渗透发电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38页 |
3.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5-37页 |
3.1.2 正渗透膜 | 第37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2 实验水样 | 第38-39页 |
3.2.1 模拟苦咸水 | 第38页 |
3.2.2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 | 第38-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3.3.1 纯水通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3.3.2 驱动溶质的反向通量的测定 | 第40页 |
3.3.3 相关水质指标的测定 | 第40页 |
3.3.4 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和种类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5 膜污染的测定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正渗透工艺在苦咸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3-57页 |
4.1 驱动剂的选择 | 第43-44页 |
4.2 驱动液的性质 | 第44-46页 |
4.3 正渗透过程中的纯水通量 | 第46-50页 |
4.3.1 不同驱动液的纯水通量 | 第46-48页 |
4.3.2 不同驱动液的FO过程的运行效率 | 第48-50页 |
4.4 正渗透过程中纯水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第50-54页 |
4.4.1 利用去离子水为原料液的正渗透过程中纯水通量的变化情况 | 第50-52页 |
4.4.2 利用模拟苦咸水为原料液的正渗透过程中纯水通量的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4.5 正渗透工艺处理模拟苦咸水中的膜污染情况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正渗透工艺在城市再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 第57-77页 |
5.1 前言 | 第57页 |
5.2 正渗透过程中纯水通量的变化 | 第57-59页 |
5.3 正渗透过程中反向溶质通量的变化 | 第59-62页 |
5.4 处理前后原料液的水质变化情况 | 第62-72页 |
5.4.1 原料液中N(NH_3-N及TN)、TP及DOC含量的变化 | 第62-64页 |
5.4.2 原料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 第64-72页 |
5.5 膜污染情况 | 第72-74页 |
5.5.1 FS中活性硅含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5.5.2 SEM表征 | 第73-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81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