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多中心视角下的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2-15页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第15-16页
        一、研究目标第15页
        二、研究意义第15-16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四节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第17-26页
        一、研究区域概况第17-19页
        二、研究范围界定第19页
        三、数据获取及处理第19-21页
        四、研究方法第21-26页
第二章 城市功能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6-39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26-28页
        一、多中心第26页
        二、城市功能第26-27页
        三、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第27页
        四、城市功能空间的界定第27-28页
    第二节 城市功能空间的相关理论第28-32页
        一、多中心理论第28-29页
        二、功能分区与功能复合第29-30页
        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第30-31页
        四、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31-32页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2-39页
        一、国外城市功能空间相关研究第32-34页
        二、国内城市功能空间相关研究第34-37页
        三、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发展及分异格局第39-70页
    第一节 居住空间第39-44页
        一、居住空间内涵第39-40页
        二、长春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第40-41页
        三、长春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特征第41-44页
    第二节 办公空间第44-50页
        一、办公业的基本内涵第44-45页
        二、长春市城市办公业的发展第45-46页
        三、长春市城市办公空间分布特征第46-50页
    第三节 商业空间第50-58页
        一、商业空间内涵第50-51页
        二、长春市商业零售业的发展第51页
        三、长春市城市商业空间分布特征第51-58页
    第四节 休闲空间第58-66页
        一、休闲空间内涵第58-59页
        二、长春市休闲空间地理分布特征第59-63页
        三、长春市休闲空间网络口碑分布第63-66页
    第五节 交通空间第66-70页
        一、交通空间内涵第66页
        二、长春市交通空间的发展第66-67页
        三、长春市交通空间分布特征第67-70页
第四章 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的多中心关联第70-94页
    第一节 功能中心识别第70-72页
        一、功能中心内涵第70页
        二、功能中心识别方法第70-72页
    第二节 功能中心体系能级结构特征第72-77页
        一、居住空间第72-74页
        二、办公空间第74-75页
        三、商业空间第75-76页
        四、休闲空间第76-77页
    第三节 功能中心体系网络关联特征第77-92页
        一、多中心测度的相关研究第77-79页
        二、功能中心联系测度方法第79-83页
        三、各功能空间内部网络关联特征第83-87页
        四、各功能空间之间网络关联特征第87-92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五章 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的多尺度复合第94-116页
    第一节 城市功能复合的内涵第94-100页
        一、城市功能复合界定第94-96页
        二、城市功能复合的“来龙去脉”第96-97页
        三、城市功能复合的尺度差异第97-100页
    第二节 功能复合测度及成因探测第100-106页
        一、功能复合测度相关研究第100-102页
        二、城市功能要素复合度总体特征第102页
        三、城市功能复合空间分异成因探测第102-106页
    第三节 城市功能多尺度复合类型特征第106-114页
        一、城市功能复合类型划分第106-107页
        二、城市片区尺度的功能复合第107-111页
        三、城市街区尺度的功能复合第111-114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多中心视角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优化第116-128页
    第一节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模式第116-121页
        一、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内涵第116-117页
        二、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的多中心结构模式第117-121页
    第二节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第121-124页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影响第121页
        二、公共政策的宏观调控引导第121-122页
        三、规模集聚经济效应的驱动第122页
        四、居民消费结构与行为影响第122-123页
        五、功能要素的内在特性选择第123页
        六、信息革新与交通技术进步第123-124页
    第三节 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优化第124-128页
        一、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第124页
        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第124-12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3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28-130页
        一、城市功能要素总体呈现中心集聚与外围分散并存的分布态势第128页
        二、功能中心体系能级结构差异较大,形态多中心特征显著第128页
        三、基于交通联系的功能多中心表现各异,与形态多中心有所区别第128页
        四、功能空间不匹配现象明显,通勤关联受能级大小影响显著第128-129页
        五、功能复合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受土地价格、休闲要素分布影响较强第129页
        六、功能复合类型的多尺度表现不同,但各功能要素兼容性总体一致第129页
        七、功能空间总体呈现强主中心、弱次中心的多中心结构模式第129-130页
        八、城市功能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130页
        九、提高功能空间的多中心性与复合度是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第130页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130-132页
        一、立足于学科发展和政策改革探索的理论与现实需求第130-131页
        二、基于多尺度、多要素的城市功能空间综合研究第131页
        三、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传统“小数据”的精细化分析第131页
        四、基于“流”数据的城市内部空间功能多中心探索第131-132页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2页
后记第142-144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斜交顶进涵结构设计分析及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