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第11-13页 |
1.1.1 自发突变 | 第11页 |
1.1.2 物理、化学诱变 | 第11-12页 |
1.1.3 插入突变 | 第12页 |
1.1.4 基因沉默 | 第12-13页 |
1.2 水稻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 第13-17页 |
1.2.1 叶绿素生物合成降解途径受阻 | 第13-15页 |
1.2.2 质核信号传导途径受阻 | 第15-16页 |
1.2.3 叶绿体分化及发育受阻 | 第16-17页 |
1.2.4 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 | 第17页 |
1.2.5 其它相关基因的突变 | 第17页 |
1.3 叶色突变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1 叶色突变可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杂交育种 | 第17-18页 |
1.3.2 叶色突变可用于高光效育种的研究 | 第18页 |
1.3.3 叶色突变可用于改良作物品质性状 | 第18-19页 |
1.3.4 叶色突变可用于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 | 第19页 |
1.3.5 叶色突变可用于基因功能组学方面的研究 | 第19页 |
1.4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定位及克隆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1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2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22-23页 |
1.5.1 图位克隆技术 | 第22-23页 |
1.5.2 图位克隆技术在水稻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6 蛋白转运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6.1 △pH-dependent通路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水稻材料 | 第26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6页 |
2.1.3 菌株与质粒 | 第26页 |
2.1.4 培养基 | 第26-27页 |
2.1.4.1 细菌培养基 | 第26-27页 |
2.1.4.2 水稻转化培养基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2.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2.2.2 叶肉细胞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28页 |
2.2.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28页 |
2.2.4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29页 |
2.2.5 F_2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29页 |
2.2.6 水稻DNA提取 | 第29页 |
2.2.7 PCR反应及电泳程序 | 第29-30页 |
2.2.8 基因定位 | 第30页 |
2.2.9 琼脂糖凝胶中DNA片段的回收 | 第30-31页 |
2.2.10 质粒DNA提取、酶切与连接 | 第31页 |
2.2.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页 |
2.2.1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1-32页 |
2.2.1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12.2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第32页 |
2.2.12.3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32页 |
2.2.13 载体构建 | 第32-33页 |
2.2.13.1 RNAi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2.2.13.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2.2.13.3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2.2.14 根瘤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33-34页 |
2.2.14.1 水稻的组织培养 | 第33-34页 |
2.2.14.2 根瘤农杆菌的培养及其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34页 |
2.2.14.3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及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 第34页 |
2.2.15 转基因植株鉴定 | 第34-35页 |
2.2.16 水稻总RNA的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 | 第35-36页 |
2.2.16.1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2.2.16.2 RNA的纯化及反转录 | 第36页 |
2.2.16.3 Real-time PCR | 第36页 |
2.2.17 GFP融合蛋白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3.1 斑马叶突变体ZL11的表型特征 | 第37-38页 |
3.2 斑马叶突变体ZL11的叶绿素含量 | 第38-39页 |
3.3 斑马叶突变体ZL11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3.4 突变体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 | 第40-41页 |
3.5 斑马叶突变性状遗传分析 | 第41页 |
3.6 斑马叶突变基因ZL11的定位 | 第41-42页 |
3.7 候选基因确定 | 第42-46页 |
3.7.1 测序分析 | 第43页 |
3.7.2 候选基因在植株不同部位的表达特征 | 第43页 |
3.7.3 水稻ZL11基因结构和功能预测 | 第43-46页 |
3.8 ZL11基因功能研究 | 第46-51页 |
3.8.1 ZL11基因的RNAi分析 | 第46-47页 |
3.8.2 ZL11基因的过表达分析 | 第47-48页 |
3.8.3 ZL1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8-49页 |
3.8.4 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4.1 结论 | 第51-53页 |
4.1.1 zl11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51页 |
4.1.2 zl11突变体叶绿素含量降低 | 第51页 |
4.1.3 zl11突变体叶绿体发育异常 | 第51-52页 |
4.1.4 zl11突变体光合能力降低 | 第52页 |
4.1.5 zl11突变体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 第52页 |
4.1.6 ZL11基因定位于53.671kb的区间内 | 第52页 |
4.1.7 ZL11基因是一个新基因 | 第52页 |
4.1.8 ZL11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52-53页 |
4.2 讨论 | 第53页 |
4.3 后续研究设想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