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纯电动汽车车身减阻与电池散热耦合优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电池温度控制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车身造型与减阻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课题来源第19-20页
第二章 外流场与温度场耦合计算基础第20-35页
    2.1 网格评价指标对汽车外流场计算精度的影响第20-25页
        2.1.1 网格质量评价指标的种类第20-22页
        2.1.2 车身外流场计算结果分析第22-25页
    2.2 热辐射基本理论第25-29页
        2.2.1 太阳辐射模型第25-26页
        2.2.2 地面辐射第26-27页
        2.2.3 辐射传热模型第27-29页
    2.3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第29-34页
        2.3.1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29-31页
        2.3.2 Bernardi电池生热模型第31-32页
        2.3.3 锂离子电池生热模型建立第32-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不同布置工况电池温度场改进及试验第35-51页
    3.1 原车型电池包内温度场分析第35-37页
        3.1.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第36页
        3.1.2 电池温度场分析第36-37页
    3.2 实车道路试验第37-40页
        3.2.1 试验器材第37-38页
        3.2.2 试验步骤第38-39页
        3.2.3 实验结果分析第39-40页
    3.3 不同布置工况电池包结构改进第40-50页
        3.3.1 备胎槽放置工况第40-43页
        3.3.2 前舱布置工况第43-47页
        3.3.3 底盘平铺工况第47-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基于纯电动车结构特点的特征移植法车身减阻分析第51-63页
    4.1 电池包布置工况外流场对比第51-54页
    4.2 纯电动汽车低阻特征提取及移植第54-59页
        4.2.1 前端结构第55-56页
        4.2.2 尾部造型第56-57页
        4.2.3 车身附件第57-59页
    4.3 特征移植法减阻分析第59-62页
        4.3.1 车头特征减阻第59-60页
        4.3.2 尾部特征减阻第60-61页
        4.3.3 车身附件减阻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基于场协同原理的纯电动汽车双目标耦合优化第63-79页
    5.1 场协同理论简介第63-66页
        5.1.1 对流换热物理机制第63-65页
        5.1.2 对流换热的场协同第65-66页
    5.2 车身外流场与电池组温度场耦合优化第66-76页
        5.2.1 双场耦合优化设计因子选取第66-68页
        5.2.2 DOE试验设计第68-73页
        5.2.3 优化结果场协同分析第73-76页
    5.3 优化车型还原与计算第76-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语第79-82页
    全文总结第79-80页
    创新点第80页
    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板中短栓钉的静力及疲劳性能研究
下一篇:民间借贷法律规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