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西2段储层微观用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微观储层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剩余油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3-14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4-15页
    1.5 主要研究成果第15-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小层划分第17-22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7-19页
        2.1.1 概述第17页
        2.1.2 区域沉积背景第17-18页
        2.1.3 研究区地层发育情况第18-19页
    2.2 小层对比与划分第19-22页
        2.2.1 划分方法及原则第19-20页
        2.2.2 小层对比划分结果第20-22页
第三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第22-35页
    3.1 岩石学特征第22-30页
        3.1.1 碎屑成分特征第23-25页
        3.1.2 填隙物特征第25-26页
        3.1.3 碎屑颗粒结构特征第26-30页
        3.1.4 粘土矿物特征第30页
    3.2 储层物性特征第30-35页
        3.2.1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第30-33页
        3.2.2 储层物性相关性第33-35页
第四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35-65页
    4.1 储层孔喉类型第35-40页
        4.1.1 孔隙类型第35-38页
        4.1.2 孔隙组合类型第38-39页
        4.1.3 喉道类型第39-40页
    4.2 高压压汞技术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第40-46页
        4.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第40-43页
        4.2.2 孔喉半径特征第43页
        4.2.3 孔喉分选特征第43-44页
        4.2.4 孔喉参数与物性相关性第44-46页
    4.3 恒速压汞研究孔隙结构第46-65页
        4.3.1 进汞压力曲线特征第47-51页
        4.3.2 孔隙、喉道及孔喉比特征第51-61页
        4.3.3 物性与孔喉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第61-65页
第五章 储层渗流特征第65-80页
    5.1 核磁共振实验测试可动流体饱和度第65-71页
        5.1.1 实验结果分析第65-69页
        5.1.2 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9-71页
    5.2 油水相渗实验研究第71-77页
        5.2.1 油水相渗曲线分类第72-75页
        5.2.2 油水相渗实验参数特征分析第75-77页
    5.3 水驱油实验特征第77-80页
        5.3.1 实验结果分析第77-78页
        5.3.2 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第78-80页
第六章 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第80-98页
    6.1 微观剩余油的形成机理第80-83页
        6.1.1 亲水型毛管第80-82页
        6.1.2 亲油型毛管第82-83页
    6.2 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研究第83-89页
        6.2.1 实验介绍第83-84页
        6.2.2 水驱油驱替过程第84-87页
        6.2.3 驱油效率分析第87-88页
        6.2.4 微观剩余油类型第88-89页
    6.3 微观剩余油控制因素第89-93页
        6.3.1 物性及孔隙结构对剩余油的影响第89-91页
        6.3.2 润湿性对剩余油的影响第91-92页
        6.3.3 沉积作用对剩余油的影响第92-93页
    6.4 储层综合分类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第93-98页
结论与认识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振动流化床干燥过程微观传热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宝鸡—天水地区北秦岭早古生代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