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村民自治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4页 |
1.2.2 村干部研究 | 第14-17页 |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3.1 嵌入型村干部 | 第17-18页 |
1.3.2 村民自治 | 第18页 |
1.3.3 嵌入性理论 | 第18-21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2-23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3-24页 |
1.6.1 主要创新点 | 第23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2 嵌入型村干部产生的背景 | 第24-27页 |
2.1 农业税废除与新农村建设 | 第24-25页 |
2.2 国家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 第25-26页 |
2.3 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与空心化 | 第26-27页 |
3 嵌入型村干部的目标与定位 | 第27-34页 |
3.1 嵌入型村干部的目标 | 第27-29页 |
3.1.1 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 | 第27-28页 |
3.1.2 改变“村两委”结构失衡现象 | 第28页 |
3.1.3 夯实村民自治物质基础 | 第28-29页 |
3.2 嵌入型村干部的定位 | 第29-34页 |
3.2.1 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 第29-30页 |
3.2.2 推动农村发展的综合人才 | 第30-33页 |
3.2.3 党的农村政策执行者 | 第33-34页 |
4 嵌入型村干部的特征分析 | 第34-51页 |
4.1 嵌入型村干部的年龄与知识结构 | 第34-36页 |
4.2 嵌入型村干部在村庄中的超然地位 | 第36-39页 |
4.3 嵌入型村干部对村庄的嵌入方式 | 第39-40页 |
4.4 嵌入型村干部的工作内容 | 第40-42页 |
4.5 嵌入型村干部的绩效考核 | 第42-46页 |
4.6 嵌入型村干部在村庄的人际关系 | 第46-51页 |
4.6.1 嵌入型村干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 | 第46-47页 |
4.6.2 嵌入型村干部与村干部的关系 | 第47-48页 |
4.6.3 嵌入型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 | 第48-51页 |
5 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 第51-61页 |
5.1 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推动作用 | 第51-55页 |
5.1.1 助力村民自治走向完善 | 第51-53页 |
5.1.2 优化“村两委”班子组织结构 | 第53-54页 |
5.1.3 推动村庄经济发展 | 第54-55页 |
5.1.4 完善村庄精神文化建设 | 第55页 |
5.2 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潜在的消极影响 | 第55-61页 |
5.2.1 嵌入型村干部介入村庄事务的权力来源于党政机关 | 第55-57页 |
5.2.2 嵌入型村干部的角色定位难 | 第57-58页 |
5.2.3 嵌入型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与村民自治背道而驰 | 第58-61页 |
6 总结与建议 | 第61-65页 |
6.1 总结:嵌入型村干部参与村庄治理的实质 | 第61页 |
6.2 建议:嵌入型村干部与村民自治的调谐 | 第61-65页 |
6.2.1 选派嵌入型村干部要“量身定做” | 第62页 |
6.2.2 提升嵌入型村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 第62-63页 |
6.2.3 完善嵌入型村干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