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接触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齿轮接触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接触Hertz模型及有限元模型 | 第16-33页 |
2.1 齿轮接触问题概述 | 第16页 |
2.2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结构及齿轮参数 | 第16-20页 |
2.2.1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结构 | 第16-17页 |
2.2.2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扭矩计算 | 第17-19页 |
2.2.3 轮边减速器齿轮参数 | 第19-20页 |
2.3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接触Hertz模型 | 第20-27页 |
2.3.1 Hertz理论求解接触问题 | 第20-24页 |
2.3.2 齿轮接触Hertz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2.3.3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接触Hertz模型计算 | 第27页 |
2.4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接触有限元模型 | 第27-31页 |
2.4.1 齿轮参数化建模 | 第27-28页 |
2.4.2 齿轮接触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28-29页 |
2.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接触分形模型 | 第33-61页 |
3.1 分形理论简介及其在粗糙表面的应用 | 第33-43页 |
3.1.1 分形理论介绍 | 第33-35页 |
3.1.2 粗糙表面的分形表征 | 第35-37页 |
3.1.3 M-B分形模型的提出 | 第37-43页 |
3.2 齿轮表面接触系数λ_G的提出 | 第43-49页 |
3.2.1 齿轮表面接触系数λ_G的构造 | 第43-45页 |
3.2.2 齿轮表面接触系数λ_G的合理性检验 | 第45-49页 |
3.3 齿轮分形接触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3.3.1 齿轮分形接触模型中表面的弹塑性接触载荷 | 第49页 |
3.3.2 齿轮分形接触模型中面积分布与真实接触面积 | 第49-51页 |
3.3.3 齿轮分形接触模型中真实接触面积和载荷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3.4 齿轮分形接触模型的分析检验 | 第52-59页 |
3.4.1 特征尺度系数G~Φ对齿轮分形接触模型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分形维数D对齿轮分形接触模型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3 材料特性参数Φ对齿轮分形接触模型的影响 | 第57-59页 |
3.5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分形接触模型计算 | 第59-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真实表面形貌的分形模拟 | 第61-76页 |
4.1 齿轮真实表面形貌分形模拟的必要性 | 第61页 |
4.2 W-M函数在MATLAB中的模拟 | 第61-68页 |
4.2.1 W-M函数模拟二维轮廓曲线 | 第62-66页 |
4.2.2 W-M函数模拟三维分形曲面 | 第66-68页 |
4.3 齿轮渐开线弧长参数化和W-M分形插值 | 第68-72页 |
4.3.1 弧长参数化的必要性 | 第68-69页 |
4.3.2 渐开线弧长参数化的方法 | 第69-72页 |
4.4 渐开线曲面上的弧长参数化和W-M分形插值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基于WB的粗糙表面齿轮接触分析 | 第76-88页 |
5.1 粗糙表面齿轮有限元分析 | 第76-79页 |
5.1.1 粗糙表面齿轮实体模型构建 | 第76-78页 |
5.1.2 粗糙表面齿轮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78-79页 |
5.2 粗糙表面齿轮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5页 |
5.2.1 不同载荷对粗糙表面齿轮接触参数的影响 | 第79-82页 |
5.2.2 不同粗糙度对粗糙表面齿轮接触参数的影响 | 第82-85页 |
5.3 装载机轮边减速器齿轮不同接触模型分析结果对比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