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蝗虫宜生区划分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 草地类型划分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草地类型特征及划分方法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草地类型划分的数字化研究 | 第14页 |
1.3 蝗虫发生与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植被群落特征与蝗虫发生生态学关系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植物对蝗虫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1.3.3 蝗虫对不同植物的取食特性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蝗虫宜生区草地亚型的数字化及可视化方法研究 | 第18-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研究区域及调查样点选择 | 第18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3 草地蝗虫与植被调查 | 第18-19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5页 |
2.2.1 草地植被构成特征分析及草地亚型的数字化 | 第19-21页 |
2.2.2 草地亚型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可视化 | 第21-24页 |
2.2.3 调查区域植被亚型分布及植物构成 | 第24-25页 |
2.3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宜生区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蝗虫生物学的影响 | 第27-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3.1.1 试验地概述 | 第27页 |
3.1.2 供试虫源 | 第27页 |
3.1.3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3.1.5 不同植物构成条件下亚洲小车蝗的体长、体重测定 | 第30页 |
3.1.6 不同植物构成条件下亚洲小车蝗发育历期及存活率 | 第30页 |
3.1.7 不同植物构成条件下亚洲小车蝗成虫生殖力 | 第30页 |
3.1.8 亚洲小车蝗取食频数的观察 | 第30页 |
3.1.9 亚洲小车蝗对三种植物取食高度测定 | 第30页 |
3.1.10不同植物构成对亚洲小车蝗取食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11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3.2.1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亚洲小车蝗体重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不同植物构成对亚洲小车蝗体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不同植物构成对亚洲小车蝗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 不同植物结构对亚洲小车蝗产卵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5 不同植物结构对亚洲小车蝗存活率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6 亚洲小车蝗对不同植物取食高度的分析 | 第38页 |
3.2.7 亚洲小车蝗取食三种禾本科植物的相对频数比较 | 第38-39页 |
3.2.8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亚洲小车蝗取食量的影响研究 | 第39-42页 |
3.2.9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亚洲小车蝗取食选择性影响研究 | 第42-44页 |
3.3 讨论 | 第44-49页 |
第四章 宜生区蝗虫与植被生态学关系及综合评价 | 第49-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试验地概述 | 第49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4.1.3 草原蝗虫与植被调查 | 第49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2.1 蝗虫种群密度与植被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4页 |
4.2.2 蝗虫种群栖境植被的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4.2.3 亚洲小车蝗栖境植被的综合评价 | 第55-56页 |
4.2.4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栖境风险评估及模型验证 | 第56-58页 |
4.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