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绿色发展 | 第9-10页 |
1.1.2 我国资源生态环境代价与应对策略 | 第10-11页 |
1.1.3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难题与举措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的综述 | 第17-25页 |
2.1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2.1.1 产业集群研究的起步阶段 | 第18页 |
2.1.2 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形成 | 第18-19页 |
2.1.3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内容的丰富 | 第19-20页 |
2.2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2.1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特点 | 第21-23页 |
2.3 产业集群绿色转型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3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系统分析 | 第25-41页 |
3.1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3.1.1 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5页 |
3.1.2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2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分析 | 第27-34页 |
3.2.1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PEST分析 | 第27-29页 |
3.2.2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 第29-34页 |
3.3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 第34-41页 |
3.3.1 煤制高品质清洁油品 | 第35-36页 |
3.3.2 煤制天然气 | 第36页 |
3.3.3 煤电一体化 | 第36-37页 |
3.3.4 煤制重要化学品 | 第37-38页 |
3.3.5 煤炭与石油等多边原料综合利用 | 第38-41页 |
4 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模式选择与评价 | 第41-53页 |
4.1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模式选择的目标与原则 | 第41-42页 |
4.1.1 绿色转型模式选择的目标 | 第41-42页 |
4.1.2 绿色转型模式选择的原则 | 第42页 |
4.2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模式评价模型的选取 | 第42-43页 |
4.2.1 熵权法 | 第42-43页 |
4.2.2 TOPSIS分析法 | 第43页 |
4.3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模式选择模型构建 | 第43-51页 |
4.3.1 构建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模式的选择指标体系 | 第43-46页 |
4.3.2 熵权—TOPSIS法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46-48页 |
4.3.3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模式选择 | 第48-51页 |
4.4 对于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模式的评价 | 第51-53页 |
5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路径对策建议 | 第53-59页 |
5.1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路径选择 | 第53页 |
5.2 政府层面建议 | 第53-55页 |
5.2.1 合理规划职能,立法保障发展 | 第53-54页 |
5.2.2 实行政策调控,促进绿色转型 | 第54页 |
5.2.3 利用经济杠杆,鼓励绿色发展 | 第54-55页 |
5.3 集群层面建议 | 第55-56页 |
5.3.1 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 第55页 |
5.3.2 构建集群内绿色循环产业链 | 第55页 |
5.3.3 建立行业协会,服务集群发展 | 第55-56页 |
5.4 企业层面建议 | 第56-59页 |
5.4.1 植入绿色理念,打造绿色文化 | 第56页 |
5.4.2 科学制定目标,迎接市场挑战 | 第56-57页 |
5.4.3 建立有效沟通,创造转型优势 | 第57-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65-66页 |
附表 1 | 第66-68页 |
附表 2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