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2.1 腐殖质的发现与分组 | 第15页 |
1.2.2 腐殖质的形成假说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1.2.3 不同微生物在腐殖质形成中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4 糖类等有机基质与腐殖质形成 | 第18-19页 |
1.2.5 天然生物材料与腐殖质形成 | 第19-20页 |
1.2.6 蓝细菌与腐殖质形成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4 创新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2-24页 |
1.4.1 创新点 | 第22-23页 |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3-24页 |
第2章 液体纯培养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对糖类基质腐殖化的影响 | 第24-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设计 | 第25-26页 |
2.1.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49页 |
2.2.1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胞外代谢液结构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2.2.2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结构特征分析 | 第31-40页 |
2.2.3 不同微生物利用纤维素形成的菌体产物结构特征分析 | 第40-45页 |
2.2.4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提取组分相对含量比例 | 第45-46页 |
2.2.5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溶酸不溶组分、碱溶酸溶组分的含碳量及PQ值 | 第46-47页 |
2.2.6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提取组分的光学性质 | 第47-49页 |
2.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蓝细菌自发形成腐殖质的可能性研究 | 第51-6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51-52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52页 |
3.1.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3.2.1 水华鱼腥藻生长曲线确定 | 第53-54页 |
3.2.2 蓝藻生长周期内菌体产率及菌体与胞外代谢物含碳量 | 第54-55页 |
3.2.3 蓝藻生长周期内有机碳总量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3.2.4 蓝藻生长周期内菌体与代谢物的热分解特征 | 第56-58页 |
3.2.5 水华鱼腥藻菌体与代谢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 第58-62页 |
3.2.6 水华鱼腥藻菌体与代谢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 第62-64页 |
3.2.7 不同生长时期水华鱼腥藻菌体碱提取组分的相对含量分析 | 第64-65页 |
3.2.8 不同生长时期水华鱼腥藻菌体碱溶酸不溶组分、碱溶酸溶组分的含碳量及PQ值 | 第65-66页 |
3.2.9 不同生长时期水华鱼腥藻菌体碱提取组分的光学性质 | 第66-67页 |
3.3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蓝藻作为唯一碳源形成腐殖质的可能性 | 第69-8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69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69-70页 |
4.1.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70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4.2.1 不同微生物利用蓝藻形成的菌体产物与胞外代谢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 第71-74页 |
4.2.2 不同微生物利用蓝藻形成的菌体产物与代谢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 第74-76页 |
4.2.3 不同微生物利用蓝藻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提取组分的定量分析 | 第76-79页 |
4.3 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土培条件下微生物对玉米秸秆腐殖化的动态影响 | 第80-9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81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81-82页 |
5.1.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82-84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8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7页 |
5.2.1 长期土培过程中SOC含量变化 | 第84-85页 |
5.2.2 培养过程中腐殖质各组分相对含量 | 第85-87页 |
5.2.3 培养过程中PQ值变化 | 第87-88页 |
5.2.4 培养期内腐殖质各组分的光学性质 | 第88-92页 |
5.2.5 培养 180 D时FA及HA的元素组成 | 第92-93页 |
5.2.6 培养 180 D时FA、HA的热分解特征 | 第93-95页 |
5.2.7 培养 180 D时FA、HA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5-97页 |
5.3 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的特征与差异 | 第99-10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1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100页 |
6.1.2 实验设计 | 第100页 |
6.1.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100-101页 |
6.1.4 数据处理 | 第10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6页 |
6.2.1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的总有机碳含量 | 第101-102页 |
6.2.2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的含碳量 | 第102-104页 |
6.2.3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中ASAS与ASAI的含碳量及PQ值 | 第104-105页 |
6.2.4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的光学性质 | 第105-106页 |
6.3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7章 综合分析 | 第107-112页 |
7.1 土培及液培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对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差异 | 第107-109页 |
7.2 不同有机物料对微生物参与形成腐殖质的影响差异 | 第109-111页 |
7.3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