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本文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现代住区环境设计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文献收集法 | 第13页 |
1.4.2 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13页 |
1.4.3 实地考察调研法 | 第1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研究进程 | 第14-20页 |
2.1 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表现要素 | 第14-17页 |
2.1.1 人工要素 | 第14-15页 |
2.1.2 自然要素 | 第15-17页 |
2.2 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表现手法 | 第17-18页 |
2.2.1 小中见大 | 第17页 |
2.2.2 框景传意 | 第17页 |
2.2.3 巧于因借 | 第17-18页 |
2.2.4 隔景障景 | 第18页 |
2.3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 | 第18-19页 |
2.3.1 诗情画意,意境为先 | 第18页 |
2.3.2 因地制宜,遵循自然 | 第18-19页 |
2.3.3 整体和谐,天人合一 | 第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现代住区环境设计概论 | 第20-25页 |
3.1 现代住区相关概念 | 第20页 |
3.1.1 现代住区 | 第20页 |
3.1.2 住区环境 | 第20页 |
3.2 现代住区的特征 | 第20-21页 |
3.2.1 多元与整体化 | 第20-21页 |
3.2.2 人文与艺术化 | 第21页 |
3.2.3 科技化 | 第21页 |
3.3 现代住区环境分类 | 第21-22页 |
3.4 住区设计原则 | 第22页 |
3.4.1 以建筑为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2页 |
3.4.2 以景观小品点缀住区环境的美学原则 | 第22页 |
3.4.3 利用植物优化住区环境实现生态化的原则 | 第22页 |
3.5 住区环境组成要素 | 第22-23页 |
3.6 居民对住区环境的要求 | 第23-24页 |
3.6.1 安全与生理需求 | 第23页 |
3.6.2 行为活动与社会交往需求 | 第23页 |
3.6.3 地域文化与审美需求 | 第23-24页 |
3.7 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在现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 第25-41页 |
4.1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与现代住区造景的联系与区别 | 第25-29页 |
4.1.1 思想与功能 | 第25-26页 |
4.1.2 园林建筑 | 第26页 |
4.1.3 道路交通 | 第26-28页 |
4.1.4 植物造景 | 第28页 |
4.1.5 园林小品 | 第28-29页 |
4.2 景观要素的应用 | 第29-33页 |
4.2.1 建筑及其构筑物景观元素的运用 | 第29-31页 |
4.2.2 水体景观元素的运用 | 第31-32页 |
4.2.3 山石景观元素的运用 | 第32-33页 |
4.3 造园手法的运用 | 第33-34页 |
4.4 现代工艺技术与古典元素的结合 | 第34-36页 |
4.5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表现 | 第36-37页 |
4.6 景观空间布局的应用 | 第37-39页 |
4.7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住区实例分析——以西安曲江荣禾曲池坊为例 | 第41-45页 |
5.1 住区概况 | 第41页 |
5.2 荣禾·曲池坊设计理念分析 | 第41-42页 |
5.2.1 设计定位分析 | 第41页 |
5.2.2 设计思想分析 | 第41-42页 |
5.3 荣禾·曲池坊设计元素与手法分析 | 第42-43页 |
5.3.1 住区景观要素的应用分析 | 第42-43页 |
5.3.2 曲池坊造园手法的分析 | 第43页 |
5.4 荣禾·曲池坊景观空间布局分析 | 第43-44页 |
5.5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