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关键词释义 | 第10-12页 |
1.2.1 公益服务 | 第10页 |
1.2.2 公益服务体系 | 第10-11页 |
1.2.3 事业单位 | 第11-12页 |
1.2.4 社会组织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页 |
2.1.2 民营化理论 | 第20-21页 |
2.2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 第21-24页 |
2.2.1 传统公益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新要求 | 第21-22页 |
2.2.2 公益服务政府供给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2.2.3 公益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 国外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第24-28页 |
2.3.1 国外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 | 第24-26页 |
2.3.2 对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启示 | 第26-28页 |
3 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45页 |
3.1 公益服务体系基本状况 | 第28-36页 |
3.1.1 公益服务主体 | 第28-29页 |
3.1.2 公益服务对象 | 第29-30页 |
3.1.3 公益服务供给主体在各领域的基本情况 | 第30-34页 |
3.1.4 公共部门在公益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情况 | 第34-36页 |
3.2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以镇江市调研为例 | 第36-40页 |
3.2.1 镇江公益服务概况 | 第36-37页 |
3.2.2 对调研数据的展示及分析 | 第37-40页 |
3.3 我国现阶段公益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3.3.1 提供公益服务的主体和方式单一 | 第40-41页 |
3.3.2 公益结构不合理 | 第41页 |
3.3.3 基于计划的运作模式 | 第41页 |
3.3.4 监管约束力量薄弱 | 第41-42页 |
3.3.5 资金来源有限 | 第42页 |
3.4 阻碍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的原因 | 第42-45页 |
3.4.1 公益事业领域准入门槛过高 | 第42-43页 |
3.4.2 市场竞争机制不足造成的服务效率低下 | 第43页 |
3.4.3 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 第43-44页 |
3.4.4 资金分配不科学 | 第44页 |
3.4.5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 | 第44-45页 |
4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措施 | 第45-54页 |
4.1 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总体格局框架 | 第45-47页 |
4.1.1 明确公益结构类型 | 第45页 |
4.1.2 构建中国公益服务多元供给模式 | 第45-46页 |
4.1.3 优化资源配置 | 第46-47页 |
4.2 由基于计划运作模式向基于使命运作模式转变 | 第47-49页 |
4.2.1 确保公益服务的四大基本属性 | 第47页 |
4.2.2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 第47-48页 |
4.2.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行 | 第48-49页 |
4.3 公益服务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的完善 | 第49-52页 |
4.3.1 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并设置对应的治理机制 | 第49-50页 |
4.3.2 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机制 | 第50-51页 |
4.3.3 加强预算管理水平 | 第51-52页 |
4.4 为公益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52-54页 |
4.4.1 积极推进社会主体民主建设 | 第52页 |
4.4.2 形成公益服务至上的价值观导向 | 第52页 |
4.4.3 增强公民“回报社会”的意识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问卷 | 第58-60页 |
附录B 访谈人员目录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