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关键词释义第10-12页
        1.2.1 公益服务第10页
        1.2.2 公益服务体系第10-11页
        1.2.3 事业单位第11-12页
        1.2.4 社会组织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3 研究述评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第20-28页
    2.1 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2.1.1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0页
        2.1.2 民营化理论第20-21页
    2.2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第21-24页
        2.2.1 传统公益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新要求第21-22页
        2.2.2 公益服务政府供给的局限性第22-23页
        2.2.3 公益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行性分析第23-24页
    2.3 国外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第24-28页
        2.3.1 国外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第24-26页
        2.3.2 对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启示第26-28页
3 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分析第28-45页
    3.1 公益服务体系基本状况第28-36页
        3.1.1 公益服务主体第28-29页
        3.1.2 公益服务对象第29-30页
        3.1.3 公益服务供给主体在各领域的基本情况第30-34页
        3.1.4 公共部门在公益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情况第34-36页
    3.2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以镇江市调研为例第36-40页
        3.2.1 镇江公益服务概况第36-37页
        3.2.2 对调研数据的展示及分析第37-40页
    3.3 我国现阶段公益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0-42页
        3.3.1 提供公益服务的主体和方式单一第40-41页
        3.3.2 公益结构不合理第41页
        3.3.3 基于计划的运作模式第41页
        3.3.4 监管约束力量薄弱第41-42页
        3.3.5 资金来源有限第42页
    3.4 阻碍公益服务体系发展的的原因第42-45页
        3.4.1 公益事业领域准入门槛过高第42-43页
        3.4.2 市场竞争机制不足造成的服务效率低下第43页
        3.4.3 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第43-44页
        3.4.4 资金分配不科学第44页
        3.4.5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第44-45页
4 我国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措施第45-54页
    4.1 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总体格局框架第45-47页
        4.1.1 明确公益结构类型第45页
        4.1.2 构建中国公益服务多元供给模式第45-46页
        4.1.3 优化资源配置第46-47页
    4.2 由基于计划运作模式向基于使命运作模式转变第47-49页
        4.2.1 确保公益服务的四大基本属性第47页
        4.2.2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第47-48页
        4.2.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行第48-49页
    4.3 公益服务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的完善第49-52页
        4.3.1 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并设置对应的治理机制第49-50页
        4.3.2 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机制第50-51页
        4.3.3 加强预算管理水平第51-52页
    4.4 为公益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第52-54页
        4.4.1 积极推进社会主体民主建设第52页
        4.4.2 形成公益服务至上的价值观导向第52页
        4.4.3 增强公民“回报社会”的意识第52-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A 问卷第58-60页
附录B 访谈人员目录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对农户福利影响及改进策略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
下一篇:网络信任危机及其化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