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道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论语》道德思想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 《论语》道德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4-20页 |
(一) 《论语》道德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4-16页 |
(二) 《论语》道德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6-20页 |
第一章 《论语》中的修身之德 | 第20-37页 |
第一节 修己安百姓的价值追求 | 第20-23页 |
第二节 修身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 | 第23-29页 |
一 “仁以为己任” | 第24-25页 |
二 “义以为质” | 第25-26页 |
三 忠信为本 | 第26-27页 |
四 崇文好礼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修身立德的道德路径 | 第29-37页 |
一 立志 | 第29-30页 |
二 好学 | 第30-32页 |
三 躬行 | 第32-34页 |
四 自省 | 第34-35页 |
五 改过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论语》中的家庭道德 | 第37-53页 |
第一节 重德轻色的夫妇之伦 | 第37-43页 |
一 选媳择婿以德为贵 | 第38-41页 |
二 敬重妻子之美德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父慈子孝的父子之伦 | 第43-50页 |
一 父母慈爱而教子 | 第44-45页 |
二 子女以孝事父母 | 第45-50页 |
第三节 兄友弟悌的兄弟之伦 | 第50-53页 |
第三章 《论语》中的职业道德 | 第53-72页 |
第一节 “为政以德”的君德论 | 第54-60页 |
一 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 | 第55-56页 |
二 君子为政以爱民为本 | 第56-58页 |
三 君子为政要选贤任能 | 第58-60页 |
第二节 “以道事君”“仁义为尚”的士德论 | 第60-65页 |
一 “以道事君”是士德的基本要求 | 第61-63页 |
二 “仁义为尚”是士德的重要内容 | 第63-64页 |
三 “勤奋治学”是士德的应有之义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论 | 第65-72页 |
一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 第65-67页 |
二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 | 第67-69页 |
三 “博学多闻”“爱生乐教”的为师之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论语》中的社会公德 | 第72-84页 |
第一节 儒家公私之德辨 | 第72-74页 |
第二节 知礼恭谨,贵和谦让 | 第74-77页 |
一 以礼待人,谦逊恭敬 | 第74-76页 |
二 以和为贵,礼让为先 | 第76-77页 |
第三节 仁者爱人,尊老爱幼 | 第77-81页 |
一 仁者爱人,与人为善 | 第78-79页 |
二 尊老爱幼,扶弱济贫 | 第79-81页 |
第四节 诚实守信,以义为上 | 第81-84页 |
第五章 《论语》中的生态道德 | 第84-90页 |
第一节 敬畏自然,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意识 | 第84-85页 |
第二节 顺应天时,节用爱物的生态实践观 | 第85-87页 |
第三节 乐山乐水,比德自然的生态审美情怀 | 第87-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