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3页 |
1 张澜建国思想的演变 | 第13-22页 |
1.1 早期的君主立宪思想 | 第13-15页 |
1.1.1 忠君爱国思想 | 第13-14页 |
1.1.2 君主立宪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 第14-15页 |
1.2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建国思想 | 第15-18页 |
1.2.1 投身民国初年的建国实践 | 第15-16页 |
1.2.2 主张抗战建国与民主建国 | 第16-17页 |
1.2.3 提出和平民主建国思想 | 第17-18页 |
1.3 放弃中间路线转向新民主主义 | 第18-20页 |
1.3.1 放弃中间路线建国主张 | 第18-19页 |
1.3.2 接受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 | 第19-20页 |
1.4 建国思想最终转向社会主义 | 第20-22页 |
1.4.1 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 第20页 |
1.4.2 建国思想转向社会主义 | 第20-22页 |
2 张澜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28页 |
2.1 早期君主立宪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1.1 建立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国家 | 第22-23页 |
2.1.2 发展实业自建铁路改革财政 | 第23页 |
2.1.3 进行教育改革倡导西学新学 | 第23页 |
2.1.4 采取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 | 第23-24页 |
2.2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2.2.1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第24页 |
2.2.2 经济民主化 | 第24页 |
2.2.3 军队国家化 | 第24-25页 |
2.2.4 教育民主化 | 第25页 |
2.2.5 和平民主建国 | 第25页 |
2.3 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2.3.1 接受中共领导拥护共同纲领 | 第26页 |
2.3.2 恢复国民经济完成土地改革 | 第26页 |
2.4 社会主义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2.4.1 支持“一化三改”实现和平过渡 | 第26-27页 |
2.4.2 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材 | 第27-28页 |
3 张澜建国思想形成与转变的原因 | 第28-34页 |
3.1 主观因素 | 第28-30页 |
3.1.1 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 第28-29页 |
3.1.2 不畏强暴的顽强性格 | 第29页 |
3.1.3 与时俱进的求索精神 | 第29-30页 |
3.2 客观因素 | 第30-34页 |
3.2.1 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国内阶级形势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3 各方势力的政治主张与力量消长 | 第32-34页 |
4 张澜建国思想评析 | 第34-41页 |
4.1 张澜建国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34-37页 |
4.1.1 演进的阶段性 | 第34-35页 |
4.1.2 彻底的爱国性 | 第35页 |
4.1.3 坚定的民主性 | 第35-36页 |
4.1.4 鲜明的时代性 | 第36页 |
4.1.5 自觉的进步性 | 第36-37页 |
4.2 张澜建国思想的积极作用 | 第37-39页 |
4.2.1 促进了政治进程发展与民主思想传播 | 第37页 |
4.2.2 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 | 第37-38页 |
4.2.3 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走不通 | 第38页 |
4.2.4 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第38-39页 |
4.3 张澜建国思想的局限性 | 第39-41页 |
4.3.1 曾长期对中间路线抱有幻想 | 第39页 |
4.3.2 建国方式上长期忽视武装斗争 | 第39-40页 |
4.3.3 建国主张偏于宏观设计缺少行动方案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