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体性事件应对的法社会学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中国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14-17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5-17页 |
1. 从主体上而言 | 第15页 |
2. 从客体上而言 | 第15页 |
3. 从内容上而言 | 第15页 |
4. 从结果上而言 | 第15-17页 |
二、中国群体性事件应对的个案分析 | 第17-22页 |
(一) 四川什邡群体性事件 | 第17-19页 |
1. 案件回放 | 第17页 |
2. 酝酿阶段 | 第17-18页 |
3. 爆发阶段 | 第18页 |
4. 处理阶段 | 第18-19页 |
(二) 葛洲坝集团2.20群体性事件 | 第19-22页 |
1. 案件回放 | 第19页 |
2. 酝酿阶段 | 第19-20页 |
3. 处理阶段 | 第20-22页 |
三、中国群体性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9页 |
(一) 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影响 | 第22-23页 |
1. 转化成恶性事件 | 第22页 |
2. 流言与谣言的传播 | 第22-23页 |
3. 稳维占主导地位 | 第23页 |
4. 官民矛盾的加深 | 第23页 |
(二) 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29页 |
1. 政治方面 | 第23-25页 |
2. 经济方面 | 第25页 |
3. 文化方面 | 第25页 |
4. 社会制度方面 | 第25-26页 |
5. 法律方面 | 第26-29页 |
四、完善中国群体性事件应对的机制 | 第29-35页 |
(一) 政治层面 | 第29-31页 |
1. 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 第29-30页 |
2. 运用公众参与的应对处置方法 | 第30页 |
3. 强化社会自治组织的话语权 | 第30-31页 |
4. 确立制度化的维权机制 | 第31页 |
(二) 经济层面 | 第31-32页 |
(三) 文化层面 | 第32页 |
1. 加强法治思想建设 | 第32页 |
2. 加强民主思想教育 | 第32页 |
(四) 社会制度层面 | 第32-33页 |
1. 健全社会预警机制 | 第32-33页 |
2. 确立社会风险评估制度 | 第33页 |
3. 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33页 |
(五) 法律层面 | 第33-35页 |
1. 立法方面 | 第33-34页 |
2. 执法方面 | 第34页 |
3. 司法方面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