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美学评价--以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森林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概况 | 第16-1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2 自然环境 | 第16-17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6页 |
2.2.2 气候条件 | 第16页 |
2.2.3 土壤条件 | 第16-17页 |
2.2.4 水文状况 | 第17页 |
2.3 生物资源 | 第17页 |
2.3.1 植物资源 | 第17页 |
2.3.2 动物资源 | 第17页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18页 |
2.5 开发与旅游现状 | 第18-19页 |
2.5.1 建立历程 | 第18页 |
2.5.2 开发现状 | 第18-19页 |
2.5.3 旅游现状 | 第19页 |
3 森林景观分类 | 第19-23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19-21页 |
3.2.1 波段合成 | 第19-20页 |
3.2.2 图像融合 | 第20页 |
3.2.3 几何精校正 | 第20-21页 |
3.2.4 影像裁剪 | 第21页 |
3.3 森林景观分类 | 第21-23页 |
3.3.1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 | 第21-22页 |
3.3.2 森林景观各类型特征 | 第22页 |
3.3.3 分类 | 第22页 |
3.3.4 分类后处理 | 第22-23页 |
3.3.5 分类结果评价 | 第23页 |
4 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 第23-47页 |
4.1 景观指数的选择与计算方法 | 第23-27页 |
4.1.1 森林景观斑块规模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4.1.2 森林景观斑块形状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4.1.3 森林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4.2 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4.2.1 森林景观斑块规模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4.2.2 森林景观斑块形状特征分析 | 第29-31页 |
4.2.3 森林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 第31-34页 |
4.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 第34-47页 |
4.3.1 森林景观斑块规模动态变化分析 | 第34-39页 |
4.3.2 森林景观斑块形状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42页 |
4.3.3 森林景观异质性特征动态变化分析 | 第42-47页 |
5 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美学评价 | 第47-56页 |
5.1 评判材料的获取 | 第47-48页 |
5.1.1 标准地布设与调查 | 第47-48页 |
5.1.2 照片拍摄 | 第48页 |
5.1.3 照片的选取 | 第48页 |
5.2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判 | 第48-50页 |
5.2.1 评判者选取 | 第48页 |
5.2.2 评判过程 | 第48页 |
5.2.3 SBE值的计算 | 第48-49页 |
5.2.4 评判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5.3 森林景观美学评价模型 | 第50-56页 |
5.3.1 景观要素分解 | 第51页 |
5.3.2 建立模型 | 第51-52页 |
5.3.3 建模结果 | 第52-55页 |
5.3.4 各景观要素对森林景观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6-59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