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三)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21页 |
(一) 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1.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5-16页 |
2. 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1) 区位理论 | 第16页 |
(2) 结构理论 | 第16-17页 |
(3) 人口迁移论 | 第17页 |
(4) 非均衡增长论 | 第17-18页 |
3. 城镇化的度量 | 第18-19页 |
(1) 单一指标法 | 第18页 |
(2) 综合指标法 | 第18-19页 |
(二)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 第19-21页 |
1.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19页 |
2. 中国城镇化特征 | 第19-21页 |
二、桃合木苏木城镇化调查 | 第21-30页 |
(一) 桃合木苏木区域环境概况 | 第22页 |
(二) 桃合木苏木城镇化问题调查结果 | 第22-27页 |
1. 桃合木苏木城镇化概况 | 第22-23页 |
2. 桃合木苏木牧户调查 | 第23-25页 |
(1) 牧民的家庭成员文化程度 | 第23-24页 |
(2) 牧民的收入状况 | 第24-25页 |
(3) 牧民的生产方式状况 | 第25页 |
3. 牧民对到城镇定居的看法 | 第25-27页 |
(1) 牧民认为到城镇定居的好处 | 第26页 |
(2) 牧民认为到城镇定居的难处 | 第26-27页 |
(三) 桃合木苏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判断 | 第27-28页 |
1. 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 | 第27页 |
2. 桃合木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判断 | 第27-28页 |
(四) 桃合木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1. 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差距较大 | 第28-29页 |
2. 自然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 | 第29页 |
3. 牧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 | 第29页 |
4. 传统观念对牧民迁移有一定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三、牧区城镇化的特殊性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一) 牧区的产业结构具有特殊性 | 第30页 |
(二) 牧民就业水平低,牧区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 第30-31页 |
(三) 牧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具有特殊性 | 第31-32页 |
(四) 牧区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 第32-33页 |
四、国内外牧区城镇化的经验借鉴 | 第33-39页 |
(一) 澳大利亚的小城镇建设做法和经验 | 第33-34页 |
1. 划定农牧业生产带 | 第33-34页 |
2. 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 第34页 |
3. 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创造宜居小城镇 | 第34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城镇化的实例 | 第34-39页 |
1. 克什克腾旗城镇化的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2. 鄂托克前旗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借鉴 | 第36-39页 |
五、牧区城镇化发展路径与建议 | 第39-44页 |
(一) 牧区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 | 第39-40页 |
(二) 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 第40-44页 |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 第41页 |
2. 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 第41页 |
3. 保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健康结合 | 第41-42页 |
4. 加强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42页 |
5. 提高牧民素质,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 | 第42页 |
6. 改变牧民思想观念,向城镇生活转变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