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4页 |
1.1 研究的目的额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 大豆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1 储藏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 第12页 |
1.3.2 大豆在储存过程中的优质变化 | 第12-13页 |
1.3.3 脂类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 | 第13页 |
1.4 大豆的主要储藏特性 | 第13-15页 |
1.5 大豆储藏阶段感官发生的改变 | 第15页 |
1.6 脂肪氧化酶活性和挥发性气体的变化 | 第15页 |
1.7 大豆的主要储藏特性 | 第15-20页 |
1.7.1 影响种子老化的相关因素 | 第16页 |
1.7.2 种子发生老化劣变后出现的生理及生化改变 | 第16-20页 |
1.8 大豆的储藏技术和方法 | 第20-23页 |
1.8.1 低温密闭储藏 | 第20页 |
1.8.2 干燥储藏 | 第20-21页 |
1.8.3 气调储藏技术 | 第21-23页 |
1.9 大豆的物理特性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豆储藏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 第24-35页 |
2.1 大豆储藏过程中仓温、粮温的变化 | 第25-28页 |
2.1.1 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2.1.2 大豆在过程中仓温、粮温的变化 | 第26-27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27-28页 |
2.2 杂质含量与聚集对大豆储藏的影响 | 第28页 |
2.3 豆粒破碎与自动分级对大豆储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粮情检查与控制对大豆储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1 要求 | 第29页 |
2.4.2 发热的判断 | 第29-30页 |
2.4.3 感官鉴别 | 第30页 |
2.5 大豆储藏过程中控制措施 | 第30-32页 |
2.6 突发状况的处理 | 第32-34页 |
2.7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不同国家储藏过程中大豆的脂肪酸值的变化 | 第35-42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3.2 大豆脂肪酸值的测定 | 第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4 本实验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5.1 大豆脂肪酸值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3.5.1.1 实验原理 | 第36-37页 |
3.5.1.2 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37页 |
3.5.2 与大豆酸值测定的方法的比较 | 第37-38页 |
3.5.3 不同国家大豆的脂肪酸值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 | 第38-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不同国家大豆储藏过程中蛋白溶解比率的变化 | 第42-50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2-43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4.2 蛋白溶解比率的测定 | 第43-44页 |
4.3 实验原理 | 第44页 |
4.4 方法步骤 | 第44页 |
4.5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5.1 不同国家大豆储藏期间脂肪酸值的变化 | 第50页 |
5.2 不同国家大豆储藏期间蛋白溶解比率的变化 | 第50-51页 |
5.3 大豆储藏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