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9页
    一、选题的背景与依据第11-12页
    二、研究现状第12-17页
        (一)相关概念厘定第12-13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7页
        (一)研究目的第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页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第17-18页
        (一)研究重点第17-18页
        (二)研究难点第18页
    五、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一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产生背景第19-24页
    第一节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9-21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第19-20页
        二、俄国民主主义者的相关革命思想第20-21页
    第二节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时代背景第21-24页
        一、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第21-22页
        二、革命运动与理论批判活动的推动第22-24页
第二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发展历程第24-34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面临危机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萌芽与孕育第24-26页
        一、马克思主义面临危机与列宁革命早期的斗争实践第24页
        二、1894-1903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萌芽与孕育第24-26页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与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竞争与夺取第26-29页
        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新发展第26-27页
        二、1903-1917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竞争与夺取第27-29页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确立与主导第29-32页
        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发展的新征程第29-30页
        二、1917-1921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确立与主导第30-32页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调试与巩固第32-34页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发展的新阶段第32-33页
        二、1921-1924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调试与巩固第33-34页
第三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4-50页
    第一节 理论基础: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34-36页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第34-35页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35-36页
    第二节 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践主体: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第36-38页
        一、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使命第36-37页
        二、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第37-38页
    第三节 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要求: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第38-42页
        一、坚持党性和阶级性原则第39-40页
        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第40-41页
        三、对虚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第41-42页
    第四节 推进意识形态领导的基本路径:发展无产阶级先进文化第42-47页
        一、构建主体:革命的知识分子及其政党第42-43页
        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第43-46页
        三、实施策略:利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构建意识形态社会化机制第46-47页
    第五节 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方法策略:意识形态“灌输”论第47-50页
        一、为什么要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会自发产生第47-48页
        二、灌输的可行性:革命需要与理论满足需要的契合第48-49页
        三、怎样进行灌输:运用有效的灌输方法和宣传载体第49-50页
第四章 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当代价值第50-58页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第50-51页
        一、培育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第50-51页
        二、提高思想宣传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第51页
    第二节 正确开展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批判引领第51-53页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第51-52页
        二、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社会思潮第52-53页
    第三节 注重社会转型背景下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第53-54页
        一、创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理论第53-54页
        二、积极借鉴外来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有益文化成果第54页
    第四节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管控与宣传第54-58页
        一、强化对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控能力第55页
        二、创新意识形态灌输方法和话语表达第55-56页
        三、积极利用和开发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第56-58页
结语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潼荣高速公路曾家山隧道围岩分级及稳定性评价
下一篇: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