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 第12-17页 |
1.3.1 社会网络的起源 | 第12-13页 |
1.3.2 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与人际网络的发展 | 第13-15页 |
1.3.3 社会网络分析法简述 | 第15-17页 |
1.3.3.1 整体网络分析 | 第16-17页 |
1.3.3.2 自我中心网络分析 | 第17页 |
1.4 相关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概述 | 第17-25页 |
1.4.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产生及其概念 | 第17-19页 |
1.4.2 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功能 | 第19-20页 |
1.4.3 国外及港澳地区的体育社团的发展 | 第20页 |
1.4.4 国内高校篮球社团的发展 | 第20-25页 |
1.4.4.1 篮球社团成员的特点 | 第20-21页 |
1.4.4.2 篮球社团的人际互动网络形式 | 第21-22页 |
1.4.4.3 篮球社团的管理模式 | 第22-23页 |
1.4.4.4 篮球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5-26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26页 |
2.2.3 访谈法 | 第26页 |
2.2.4 个案研究法 | 第26-27页 |
2.2.5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27-28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59页 |
3.1 篮球社团成员的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1.1 篮球社团的管理方式及社团成员基本情况调查 | 第28-30页 |
3.1.2 小结 | 第30页 |
3.2 篮球社团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 第30-35页 |
3.2.1 篮球社团群体网络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3.2.2 篮球社团网络的人际互动距离分析 | 第33-34页 |
3.2.3 小结 | 第34-35页 |
3.3 篮球社团成员网络社群图分析 | 第35-42页 |
3.3.1 篮球社团成员间形成的情感网络分析 | 第35-37页 |
3.3.2 篮球社团成员间形成的信息网络分析 | 第37-40页 |
3.3.3 篮球社团成员间形成的技术咨询网络分析 | 第40-42页 |
3.3.4 小结 | 第42页 |
3.4 中心性分析 | 第42-49页 |
3.4.1 篮球社团成员的中心度分析 | 第42-46页 |
3.4.1.1 程度中心度分析 | 第43-44页 |
3.4.1.2 中介中心度分析 | 第44-45页 |
3.4.1.3 小结 | 第45-46页 |
3.4.2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3.4.2.1 A大学篮球社团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4.2.2 B大学篮球社团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3.4.2.3 C大学篮球社团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 第48页 |
3.4.2.4 小结 | 第48-49页 |
3.5 篮球社团的凝聚子群(小团体)分析 | 第49-52页 |
3.5.1 社团网络的K-丛分析 | 第49-52页 |
3.5.2 小结 | 第52页 |
3.6 人际关系与社团发展的影响 | 第52-59页 |
3.6.1 成员的人际关系与篮球社团发展的关联性 | 第52-54页 |
3.6.2 成员关系的强度对社团发展的影响 | 第54-56页 |
3.6.2.1 强情感关系网络分析 | 第54-56页 |
3.6.3 成员交互的紧密度对社团发展的影响 | 第56-57页 |
3.6.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3页 |
4.1 结论 | 第59-60页 |
4.2 建议 | 第60-63页 |
4.2.1 管理好社团内的“小团体” | 第60-61页 |
4.2.2 重视社团干部的培育 | 第61页 |
4.2.3 关注特殊成员 | 第61-62页 |
4.2.4 重视成员信息、咨询关系网络的构建 | 第62-63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