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开敞式换乘空间景观优化策略研究--以重庆城市轨道交通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5页 |
1.3.1 研究对象确立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开敞空间定位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4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2 景观适应性因子界定及现状问题 | 第15-24页 |
2.1 自然因素因子 | 第15-16页 |
2.1.1 光环境 | 第15页 |
2.1.2 声环境 | 第15页 |
2.1.3 空气环境 | 第15-16页 |
2.2 社会环境因子 | 第16页 |
2.2.1 流动便捷性 | 第16页 |
2.2.2 相对隐私性 | 第16页 |
2.2.3 必要安全性 | 第16页 |
2.3 传统文化因子 | 第16-17页 |
2.3.1 文化城市层面的地域文脉衔接 | 第16-17页 |
2.3.2 视觉审美层面的艺术追求 | 第17页 |
2.4 基础设施因子 | 第17-18页 |
2.4.1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 第17-18页 |
2.4.2 人景互动机制 | 第18页 |
2.4.3 齐备的公共设施与休憩场所 | 第18页 |
2.5 重庆市轨道交通开敞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 第18-24页 |
2.5.1 空间美学层面的景观协调性缺失 | 第18-20页 |
2.5.2 通用设计层面的人性化缺失 | 第20-22页 |
2.5.3 地域特征层面的文化性缺失 | 第22-23页 |
2.5.4 视觉审美层面的艺术性缺失 | 第23-24页 |
3 城市轨道开敞空间景观优化策略引入 | 第24-30页 |
3.1 轨道开敞空间景观优化设计设计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3.1.1 功能可达性要求 | 第24页 |
3.1.2 文化本土性要求 | 第24页 |
3.1.3 艺术审美性要求 | 第24页 |
3.1.4 使用人性化要求 | 第24-25页 |
3.2 轨道开敞空间景观优化设计要点 | 第25-27页 |
3.2.1 完善轨道交通站与周边环境协调机制 | 第25-26页 |
3.2.2 现状分析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 第26页 |
3.2.3 空间美学与工程美学相结合 | 第26-27页 |
3.3 轨道开敞空间景观优化设计方法 | 第27-30页 |
3.3.1 外部景观介入换乘过程 | 第27-28页 |
3.3.2 景观视线多维性策略引入 | 第28页 |
3.3.3 呼应特定城市文脉 | 第28-30页 |
4 设计实践 | 第30-41页 |
4.1 重庆牛角沱轻轨站换乘通道设计 | 第30-34页 |
4.1.1 区位分析 | 第30-31页 |
4.1.2 问题分析 | 第31页 |
4.1.3 设计方法 | 第31-34页 |
4.1.4 效果展示 | 第34页 |
4.2 重庆马家岩轨道站换乘接驳设计 | 第34-38页 |
4.2.1 区位分析 | 第34-35页 |
4.2.2 问题分析 | 第35页 |
4.2.3 技术方法 | 第35-37页 |
4.2.4 效果展示 | 第37-38页 |
4.3 重庆大剧院轨道站方案设计 | 第38-41页 |
4.3.1 区位分析 | 第38页 |
4.3.2 问题分析 | 第38-39页 |
4.3.3 技术方法 | 第39-40页 |
4.3.4 效果展示 | 第40-41页 |
5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5-46页 |
B. 毕业设计方案 | 第46-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