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7页 |
1.1 流行病学 | 第12-15页 |
1.1.1 遗传因素 | 第13-14页 |
1.1.2 年龄及性别 | 第14页 |
1.1.3 肥胖 | 第14页 |
1.1.4 职业 | 第14页 |
1.1.5 创伤 | 第14页 |
1.1.6 气候因素 | 第14页 |
1.1.7 性激素 | 第14-15页 |
1.1.8 其他 | 第15页 |
1.2 现代医学研究 | 第15-20页 |
1.2.1 病理改变 | 第15-16页 |
1.2.2 发病机制 | 第16-19页 |
1.2.3 治疗 | 第19-20页 |
1.3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第20-21页 |
1.4 芍药甘草汤 | 第21-24页 |
1.4.1 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 | 第22页 |
1.4.2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 第22-24页 |
1.5 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第24页 |
1.6 针药结合的源流 | 第24页 |
1.7 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膝三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7-3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27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27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27页 |
2.1.5 病例退出(脱落)标准 | 第27-2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2.1 分组方法 | 第28页 |
2.2.2 治疗方法 | 第28页 |
2.2.3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2.2.4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 第29页 |
2.2.5 药物、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 第29页 |
2.2.6 安全性评价 | 第29页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3.1 治疗前三组资料比较 | 第30页 |
2.3.2 VAS评分的比较 | 第30-31页 |
2.3.3 症状量化积分的比较 | 第31-32页 |
2.3.4 综合疗效比较 | 第32-33页 |
2.3.5 结果分析 | 第33页 |
2.3.6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与分析 | 第33-34页 |
2.3.7 脱落病例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5-40页 |
3.1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机制探讨 | 第35-37页 |
3.1.1 芍药甘草汤的中医机制 | 第35-36页 |
3.1.2 芍药甘草汤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探讨 | 第36-37页 |
3.1.3 加味芍药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及组方原理 | 第37页 |
3.2 膝三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机制探讨 | 第37-38页 |
3.3 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38页 |
3.4 双氯芬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机制 | 第38页 |
3.5 疗效总结与分析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