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肿瘤酸度敏感的细胞核靶向纳米载体用于药物传递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2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肿瘤靶向的药物传递系统第14-27页
        1.2.1 肿瘤EPR效应的被动靶向第14-15页
        1.2.2 肿瘤表面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第15-18页
        1.2.3 环境敏感型肿瘤靶向第18-27页
    1.3 细胞核靶向的药物传递第27-29页
    1.4 选题思路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42页
第二章 双重pH敏感的聚多肽胶束用于靶向性的药物传递第42-70页
    2.1 前言第42-44页
    2.2 实验部分第44-52页
        2.2.1 试剂和药品第44-45页
        2.2.2 L-亮氨酸环内酸酐(LLeu-NCA)和L-赖氨酸(苄氧羰基)环内酸酐(LLZ-NCA)的合成第45-46页
        2.2.3 炔基化的两嵌段共聚物PLL-PLLeu的合成第46页
        2.2.4 叠氮化Tat肽N_3YGRKKRRQRRRPPQ(N_3-Tat)的合成与琥珀酰化第46-47页
        2.2.5 click反应连接Tat和聚氨基酸第47-48页
        2.2.6 终产物PPDTS和对照材料PLLeu-PLL(SA)-Tat(SA) (PPSTS)、PLLeu-PLL(DMA) (PPD)的合成第48页
        2.2.7 PPDTS和PPD包载阿霉素第48页
        2.2.8 材料表征第48-49页
        2.2.9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49页
        2.2.10 PPDTS胶束在不同pH值时zeta电势的变化第49页
        2.2.11 NMR观测PPDTS在pH 6.5下的水解第49-50页
        2.2.12 材料在不同pH下细胞培养的吞噬情况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第50页
        2.2.13 细胞内吞情况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第50页
        2.2.14 材料的蛋白吸附实验第50-51页
        2.2.1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材料和DOX进入细胞核的情况第51页
        2.2.16 细胞核内DOX分布的定量测定第51页
        2.2.17 PPDTS/DOX的体外释药第51页
        2.2.18 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第51-5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2-65页
        2.3.1 材料PPDTS的合成与表征第52-55页
        2.3.2 PPDTS胶束的表征第55-56页
        2.3.3 PPDTS的电荷翻转行为第56-58页
        2.3.4 材料的细胞内吞与蛋白吸附第58-61页
        2.3.5 PPDTS纳米载体的细胞核内传递第61-63页
        2.3.6 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第63-64页
        2.3.7 细胞毒性实验第64-65页
    2.4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第三章 小尺寸介孔硅球用于肿瘤酸性触发的细胞核靶向药物传递第70-94页
    3.1 前言第70-72页
    3.2 实验部分第72-79页
        3.2.1 试剂和药品第72-73页
        3.2.2 核定位信号肽的合成第73页
        3.2.3 介孔硅球的设计与合成第73-75页
        3.2.4 介孔硅球的核定位信号肽修饰MSN-NLS第75页
        3.2.5 MSN-NLS的DMA修饰制备MSN-NLS (DMA)第75页
        3.2.6 材料表征第75-76页
        3.2.7 介孔硅球的zeta电势、粒径和形貌的比较研究第76页
        3.2.8 MSN-NLS(DMA)在不同pH值时zeta电势的变化第76页
        3.2.9 药物的包载与体外释放行为第76页
        3.2.10 细胞培养第76-77页
        3.2.11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onfocal)观察介孔硅球的细胞核靶向行为第77页
        3.2.12 硅球细胞核靶向能力的定量研究第77页
        3.2.13 Confocal观察MSN-NLS(DMA)在不同pH下的细胞内吞情况第77-78页
        3.2.14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对MSN-NLS(DMA)在不同pH下吞噬的强弱第78页
        3.2.15 材料的蛋白吸附实验第78页
        3.2.16 材料的细胞毒性测试第78-7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9-90页
        3.3.1 核定位信号肽的合成与表征第79页
        3.3.2 介孔硅球的合成与表征第79-82页
        3.3.3 zeta电势分析研究MSN-NLS(DMA)的电荷翻转行为第82页
        3.3.4 MSN-NLS的细胞核靶向行为第82-86页
        3.3.5 MSN-NLS(DMA)的微酸性触发细胞内吞第86-87页
        3.3.6 MSN-NLS(DMA)在不同pH时的蛋白吸附第87-88页
        3.3.7 体外药物释放和细胞毒性实验第88-90页
    3.4 结论第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第四章 多肽胶束用于肿瘤微酸性激活的细胞核靶向研究第94-115页
    4.1 前言第94-95页
    4.2 实验部分第95-100页
        4.2.1 试剂和药品第95-97页
        4.2.2 两亲性核定位信号肽的设计与合成第97页
        4.2.3 两亲性多肽的β-羧基酰胺化修饰第97-98页
        4.2.4 材料表征第98页
        4.2.5 两亲性多肽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98页
        4.2.6 多肽胶束在不同pH值时zeta电势的变化第98页
        4.2.7 荧光显微镜观察材料在pH 7.4和6.5时细胞的内吞第98-99页
        4.2.8 流式细胞术定量研究材料在不同酸度时细胞的内吞第99页
        4.2.9 多肽胶束在不同pH下的蛋白吸附第99页
        4.2.10 Confocal观察核定位信号肽胶束的细胞核靶向行为第99-10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0-110页
        4.3.1 两亲性多肽材料的合成第100-103页
        4.3.2 多肽胶束自组装的粒径和临界胶束浓度研究第103-106页
        4.3.3 多肽胶束的电荷翻转行为第106-107页
        4.3.4 电荷翻转行为对C_4NLS-DMA胶束细胞内吞的影响第107-109页
        4.3.5 电荷翻转行为对C_4NLS-DMA胶束蛋白吸附的影响第109页
        4.3.6 CNLS-DMA胶束的细胞核靶向能力第109-110页
    4.4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6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纳米带制备、组装与二次电池应用研究
下一篇:计算驱动的半胱氨酸靶向抑制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