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缘起 | 第7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7-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7-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9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5.3 基本框架 | 第12-14页 |
2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2.1 棕地定义 | 第14-15页 |
2.2 棕地的影响 | 第15页 |
2.2.1 环境问题 | 第15页 |
2.2.2 城市景观问题 | 第15页 |
2.3 社会性、场所的公共属性缺失 | 第15-17页 |
3 棕地修复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第17-24页 |
3.1 棕地修复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3.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3.1.2 生态学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3.1.3 景观设计学理论 | 第18-19页 |
3.1.4 公共空间属性意义和场所精神理论 | 第19页 |
3.2 棕地修复景观再生设计的技术支撑 | 第19-24页 |
3.2.1 棕地环境预测评估分析 | 第20页 |
3.2.2 棕地修复技术 | 第20-24页 |
4 棕地修复的景观再生设计案例分析与设计实践 | 第24-34页 |
4.1 涅槃重生——重庆钢铁旧厂棕地修复与景观再生设计 | 第24-27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24-25页 |
4.1.2 设计理念 | 第25-26页 |
4.1.3 设计手法 | 第26-27页 |
4.1.4 小结 | 第27页 |
4.2 破茧重生——重庆嘉陵江金沙湾工业遗址棕地修复与景观再生设计 | 第27-30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27-28页 |
4.2.2 设计理念和手法 | 第28-29页 |
4.2.3 小结 | 第29-30页 |
4.3 再续“田”园——以景观设计视角下的棕地上的都市农业可能性设计 | 第30-33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30-31页 |
4.3.2 设计理念和手法 | 第31-32页 |
4.3.3 设计手法 | 第32-33页 |
4.3.4 小结 | 第33页 |
4.4 实践案例小结 | 第33-3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4-37页 |
5.1 结论 | 第34-35页 |
5.1.1 法律法规的全面必要支撑 | 第34页 |
5.1.2 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棕地修复与景观再生设计规划 | 第34-35页 |
5.1.3 量体裁衣与之相适应的棕地修复与景观再生设计方法 | 第35页 |
5.1.4 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棕地修复与景观再生设计的可能性探索 | 第35页 |
5.2 讨论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1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41页 |
C. 设计作品 | 第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