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采暖论文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供暖特性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4页
        1.1.1 传统太阳能建筑环境营造特征第11-12页
        1.1.2 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建筑集成应用形式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空气间层热量传输第14-15页
        1.2.2 建筑蓄热第15页
        1.2.3 基于建筑壁面辐射环境调控性能第15-16页
        1.2.4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热特性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要点与思路第17-19页
        1.3.1 研究要点第17-18页
        1.3.2 研究思路第18-19页
2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构筑方法第19-34页
    2.1 本章引论第19页
    2.2 设计目标与原则第19-20页
    2.3 自然能源利用潜力与建筑热需求匹配第20-25页
    2.4 建筑集成采暖降温系统设计方案探讨第25-31页
        2.4.1 建筑热工设计第25-28页
        2.4.2 采暖降温方案第28-30页
        2.4.3 耦合蓄热辐射采暖降温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第30-31页
    2.5 运行调控策略第31-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太阳能空气供暖自动运行系统构建第34-39页
    3.1 本章引论第34页
    3.2 自动运行系统设计及调控方法第34-37页
        3.2.1 自动运行调控构件第34-35页
        3.2.2 自动运行调控方法第35-36页
        3.2.3 实时数据监测第36-37页
    3.3 自动运行系统性能分析与改善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供暖特性实验研究第39-66页
    4.1 本章引论第39页
    4.2 实验概要第39-44页
        4.2.1 实验对象第39-40页
        4.2.2 测试方法第40-44页
    4.3 供暖特性分析第44-64页
        4.3.1 采暖形式第48-54页
        4.3.2 TCM蓄热第54-58页
        4.3.3 夜间移动式保温第58-60页
        4.3.4 室内热环境分析第60-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5 蓄放热特性及自然运行室温预测理论研究第66-80页
    5.1 本章引论第66页
    5.2 蓄热与热传输过程数学模型建立第66-75页
        5.2.1 物理模型第66-68页
        5.2.2 空气间层传热模型第68-70页
        5.2.3 TCM蓄热模型第70-71页
        5.2.4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第71-72页
        5.2.5 传热模型简化与求解第72-75页
    5.3 模型验证第75-77页
    5.4 自然运行室温预测第77-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0-83页
    6.1 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附录A 智能控制与监测记录算法程序第89-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因素约束下海岸带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下一篇:PID控制器确定性性能评价研究